女性 X-连锁网状色素异常症

2019-10-17 高涛 江雪 张钟 临床皮肤科杂志

X-连锁网状色素异常症 (X-linked reticulate pig- mentary disorder, XLRPD)是一种非常罕见的X 染色体 连锁的皮肤色素异常性遗传病。女性患者除皮疹外常无 明显系统症状,而男性患者症状重,常伴有致死性或亚 致死性系统症状[1]。 截至 2018 年 4 月 1 日,检索中国知 网、万方数据库及 PubMed 数据库,发现本病共有 12 个 家系(国外

X-连锁网状色素异常症 (X-linked reticulate pig- mentary disorder, XLRPD)是一种非常罕见的X 染色体 连锁的皮肤色素异常性遗传病。女性患者除皮疹外常无 明显系统症状,而男性患者症状重,常伴有致死性或亚 致死性系统症状[1]。 截至 2018 年 4 月 1 日,检索中国知 网、万方数据库及 PubMed 数据库,发现本病共有 12 个 家系(国外 9 个,国内 3 个)的相关报道,而国内的 3 个 家系中全部为男性患者,本例为国内首例女性患者。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8 岁。 因全身皮肤棕褐色斑片、丘疹 28 年就诊。 患者出生 2 个月时躯干、四肢出现线状分布 黑褐色斑片, 随后类似皮疹逐渐增多并泛发全身,呈 线状或漩涡样分布,14 年前斑片基础上逐渐出现较多 黑褐色扁平丘疹,部分丘疹融合,无明显自觉症状,多 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不明,未做特殊治疗。 病程中 未出现红斑、水疱及疣状增生性改变。 患者非近亲结 婚。 G3P3,均为足月男婴,孕期检查无明显异常,第 1、 3 胎分别出生于 9 年前及 5 年前,两子均于出生后10 余天因肺部感染死亡,死亡前全身皮肤未见皮疹。 妊 娠第 2 胎期间无明显妊娠反应,其子现 7 岁,体健,目 前全身未见皮疹。 家族其他成员无类似病史(图 1)。体格检查: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 科检查:面部、躯干、四肢皮肤见较多棕褐色斑片及扁 平丘疹,部分融合,沿 Blaschko 线呈线状或漩涡状分 布,皮疹以双肘窝、腋窝、腘窝、乳房下、腹股沟及肛周 等褶皱部位为重(图 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 能,电解质及体液免疫检查均正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轻度肥厚,基底层色素增加,部 分表皮突伸长增宽,表皮内见散在角化不良细胞。真皮 乳头内见团块状均质淡红染物质,部分中间裂隙形成, 真皮浅层见少量炎性细胞及噬黑素细胞(图 3A)。真皮 乳头内团块状物质刚果红染色阳性(图 3B)。免疫组化 染色示细胞角蛋白(CK)(-)、CK5/6(-)、高分子细胞角 蛋白(CK-H)(+)、低分子细胞角蛋白(CK-L)(-)、λ 轻 链(+)、κ 轻链(+)(图 3C~H)。 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2 mL,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二钾盐抗凝,按照 Magen 全血 DNA 抽提试剂盒说明书提取DNA。 ①以 POLA1 基因的第 13 内含子(NC_000023.10:g.24744696)为候 选基因,设计引物为 5’-ACTACAGGTTACACTGCCTTTC-3’ 和 5’-GCCAAGTAAGTACCACTCCATTA-3’, 扩增片段长度为 400 bp,引物序列由生工生物工程(上 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扩增条件:94 ℃预变性 3 min; 94 ℃变性 30 s,60 ℃退火 30 s,72 ℃延伸 45 s,34 个循 环;72 ℃后延伸 10 min。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 产物。 将 PCR 扩增产物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 限公司进行碱基序列测定, 测序结果采用Seqman软件对 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 结 果 POLA1 基 因 (NC_000023.10:g.24744696)处碱基未见突变(图 4A)。 ②对该患者进行了色素失禁症相关的 NEMO 基因缺 失检测 [2-4], 采用引物 In2s 和 JF3R、In2 和 JF3R 检测 NEMO 基因共有序列 NEMO Δ4~10 缺失, 引物 JF3R 和 Rev-2 检测假基因 ΔNEMO 4~10 缺失,内参引物为 Rep3s 和 JF3R(扩增片段长度为 733 bp),扩增产物进 行电泳分析,除内参引物扩增的PCR 阳性外,其余 3 对引物未扩增出阳性 PCR 产物, 结果提示 NEMO 基 因共有序列 NEMO Δ4~10 及假基因 ΔNEMO 4~10 无 大片段缺失(图 4B)。 诊断:XLRPD。



图 1 X-连锁网状色素异常症患者家系图谱



A:胸腹部及双上肢见线状或漩涡状分布黑褐色斑片、丘疹; B:腰背部皮疹同胸腹部; C:左腹部密集分布较多扁平丘疹,部分融合 图 2 X-连锁网状色素异常症患者躯干与双上肢皮损



A:角化过度,轻度棘层肥厚,表皮内散在角化不良细胞,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乳头层见明显团块状均质红染物质,真 皮浅层见少量炎性细胞及噬黑素细胞(HE 染色 ×200); B:真皮乳头内淀粉样物质刚果红染色阳性(刚果红染色); C:CK (-)(SP法); D:CK5/6(-)(SP法); E:CK-H(+)(SP法); F:CK-L(-)(SP法); G:λ轻链(+)(SP法); H:κ轻链(+)(SP法) 图 3 X-连锁网状色素异常症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像(×200)



A:POLA1 基因(NC_000023.10:g.24744696)(箭头所指)处碱基 未见突变; B:NEMO 基因缺失检测的结果,P 为先证者,N 为 正常对照,M 为 DNA 标记,1~4 分别代表引物 In2s-JF3R、 Rep3s-JF3R、In2-JF3R、JF3R-Rev-2 所对应的 PCR 产物 图 4 X-连锁网状色素异常症患者基因检测结果



2 讨 论

XLRPD(OMIM:301220)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性连 锁遗传性疾病。 Partington 等[1]首次报告了 1 家系皮肤 出现棕褐色色素沉着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真皮 乳头层有明显的淀粉样物质沉积, 表现为 X-连锁遗 传模式, 故命名为 X-连锁皮肤淀粉样变性 [5]。 后来 Adès 等[6]报告的第 2 例类似家系中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未发现淀粉样物质, 认为此淀粉样物质是随年龄增长 而发生的继发性改变,不是诊断所必需,遂建议将本病 命名为 XLRPD。 XLRPD 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多系统(表 1)。 ①皮肤及毛发表现:色素性皮疹是最常见的临 床症状,常初发于 6 周~4 岁,逐渐增多,可泛发全身, 多无自觉症状。 男女患者皮疹表现完全不同,男性表现 为大片状棕褐色斑, 间有较多点状或小圆形色素减退 斑,呈五彩纸屑样或网状改变[6],以大腿内侧,臀部、面颊部、上臂等部位为重。男性额部头发向后上弯曲和眉 毛向外上倾斜具有一定特征性 [6]。 而女性则表现为躯 干、四肢沿 Blaschko 线分布的线状或漩涡状棕褐色斑 片或丘疹,以躯干及腋窝、肘窝、腘窝、肛周等褶皱部位 为重[7]。XLRPD 是依据男性患者的皮疹特征而命名的, 笔者认为这不能完全概括本病的所有临床表现,特别 是女性患者的特征。 ②皮肤外表现:男性症状明显重 于女性,主要表现为婴幼儿期易患复发性肺炎、慢性 腹泻、血便及严重结肠炎,部分患儿因此夭折[1]。 本例 患者产下两男婴数天内均因肺部感染而死亡,推测与 本病有关,可能遗传了母亲发生突变的X 染色体。 如 婴幼儿期能存活,上述症状可逐渐缓解,但随后可能 会出现表 1 所述的其他临床症状。 而女性除皮疹外多 不伴有明显的系统症状,与 X 染色体发生偏移失活有 关。 有报道本病家系成员可同时合并其他遗传病,如 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8]及息肉-色素沉 着-脱发-甲营养不良综合征[6],提示这几种罕见遗传 病可能有基因关联。 从现有报道家系的遗传模式来看,将本病的致病 基因定位于 X 染色体是无所争议的。 1994 年 Gedeon 等[17]将致病基因定位于Xp21-p22 内的一段>40cM 的 区间内,2008 年另有学者将本病突变位点缩小到 Xp22.11-p21.3 上一段约 4.9Mb 区域中,但对该段区域 内所有外显子测序未发现突变, 推测可能为其间的内 含子突变所致[18],直到 2016 年 Starokadomskyy 等[19]通 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XLRPD 是由 X 染色体上 POLA1 基因第 13 内含子一碱基突变导致(NC_000023.10:g. 24744696A>G), 引起剪接位点的改变从而干扰了 POLA1 基因的表达,而 POLA1 基因是编码 DNA 聚合 酶 α 中的催化亚基,其表达缺陷可进一步激活Ⅰ型干 扰素基因转录, 使其血浆中干 扰素 α2 表达升高继而引起一 系列临床症状。 但是该学者研 究中发现有 1 例中国患者及 1 例黎巴嫩患者上述位点并未发 生突变。同样,本例患者基因测 序未发现 POLA1 基因的上述 位点有突变, 但依据典型的临 床表现、 组织病理特征及未检 测到有色素失禁症相关的 NEMO 基 因 共 有 序 列 NEMOΔ4~10 大片段缺失,可 确诊为 XLRPD,提示本病具有 遗传异质性或位点异质性,有 待收集更多样本进一步寻找其 它突变位点。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 包括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及家族史。男女患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相同,表现 为角化过度,表皮内散在角化不良细胞,棘层肥厚,基 底层色素增加,色素失禁,真皮散在噬色素细胞。 随年 龄的增长,真皮乳头处可有淀粉样物质沉积,这对诊断 本病有一定提示作用。 直接免疫荧光示真表皮交界处 颗粒状 C3 沉积[16]。 本病免疫组化的相关研究较少,本 例皮损真皮乳头层淀粉样物质免疫组化 CK-H (+)说 明具有角蛋白属性,同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一样,支 持淀粉样物质来源于表皮, 但是后者 CK5/6 多表达阳 性[20],而本例 CK5/6 阴性,提示两疾病淀粉样物质形成 机制可能不同。 本例 λ 轻链(+)、κ 轻链(+)提示免疫球 蛋白介导的免疫调理作用参与了本病的发生, 这与国 外 L' Imperio 等[21]研究一致。 本例需与下列表现为线 状色素性皮肤病进行鉴别: ①色素失禁症: 多见于女 性,男性患儿常在出生前死于宫内,而 XLRPD 男性患 儿死亡好发于婴幼儿期。 色素失禁症初发皮疹较 XLRPD 早,96%的患儿在出生后6 周内出现红斑、水疱 或疣状增生, 而本病初发皮疹绝大部分在 6 周~4 岁, 且病程中无红斑、水疱及疣状增生性改变。 色素失禁症 皮疹在成年后几乎全部自发消退或留有少量色素沉 着,即发展为 3 期(色素沉着期)或 4 期(色素消退期), 表现为泼墨样、漩涡状、网状或不规则分布,且不突出 于皮肤表面,皮损处活检无淀粉样物质沉积,这与本例 患者皮疹特点明显不同。 色素失禁症多伴有牙齿、甲、 眼部等外胚层器官及中枢系统的损害, 本例患者除皮 疹外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目前约 80%色素失禁症病例 可以找到基因突变,另有 20%尚未明确病因,在已经发 现基因突变类型中,90%为 NEMO 基因共有序列 NEMO Δ4~10 缺失,仅 10%明确为微小突变[3],而本病 例未见 NEMO Δ4~10 大片段缺失。 ②线状和漩涡状痣 样过度黑素沉着病:男女皮疹表现相同,常为散发,皮 疹为斑疹,无丘疹改变,基底层色素增多,真皮噬黑素 细胞极少, 真皮乳头处无淀粉样物质。 本病无有效治 疗,如合并系统症状可给予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略。

原始出处:

高涛,江雪,张钟,林茂等,女性 X-连锁网状色素异常症[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9):534-53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80641, encodeId=be0e1680641e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e5c86e071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色素#</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6707, encryptionId=9e5c86e0712, topicName=色素)],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343027846633, createdName=sunylz, createdTime=Wed Sep 23 08:45:00 CST 2020, time=2020-09-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20-09-23 sunylz

相关资讯

Nat Med:内脏脂肪增加1 kg,女性患糖尿病风险增高7倍

既往大量研究证实,身体脂肪过多会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但最近有一项新研究表明,有一种脂肪,尤其是积聚在器官和肠道周围的“隐形”脂肪,会使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7倍以上,至少对女性如此。

人造子宫来了,未来女性不用怀孕了?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拨出一笔巨款,29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320万元),供科学家研发人造子宫。“它是人类子宫的‘体外版’。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其临床运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教授、荷兰Máxima医疗中心产科专家Guid Oei表示,生育的游戏规则,或因此改变。有了它,男人也能生孩子。

Heart:女性作为房颤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

对于房颤患者,女性一直一个不一致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本研究的假说是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在女性中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本研究回顾分析了台湾健康数据库中2001-2013年新发的房颤患者,主要终点事件是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根据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共纳入分析了59583名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73.5±13.7岁)和59583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 73.4±13.8岁)。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缺血

Science:揭秘女性生育能力随年龄增长下降背后的机制

女性的生育能力呈现倒U形曲线,在进入青春期前和30岁之后生育能力较低,24岁至29岁则是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或能给出答案。

Circ-Heart Fail:左心室辅助装置应用中的性别差异

女性约占晚期心力衰竭人群的三分之一,但接受治疗的仅占少数,包括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s)。在早期脉动流装置期,女性植入LVAD后死亡率更高,并发症增加。然而,关于连续流装置期差异的认识有限。因此,Aditya A. Joshi等研究者试图探讨按性别划分的LVAD使用率和LVAD后死亡率的时间趋势。

Science:新研究揭示女性受孕年龄背后的机制

最近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些可能影响女性青春期到更年期之间生育能力的机制。这些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发生的染色体错误,这些错误会随年龄段不同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