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的临床及病理诊断

2023-04-10 放疗前沿 网络 发表于上海

食管癌的临床及病理诊断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高度怀疑食管癌:

①食管造影发现食管黏膜局限性紊乱、粗糙或连续性中断、局部管壁僵硬、充盈缺损或龛影等。

②胸部CT、MRI检查发现食管壁增厚或明显软组织影或食管病灶旁肿大淋巴结,PET-CT表现为FDG高摄取。

③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早期病变可表现为黏膜局限性糜烂、粗糙呈小颗粒感、边界不清的局部黏膜充血、小结节、小溃疡及小斑块,中晚期主要表现为结节状或菜花状肿物,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苍白僵硬,触之易出血,可见溃疡或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

临床诊断食管癌者需进一步经病理学检查确诊。

病理诊断

 

食管癌包括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与腺癌两种主要类型及其他少见类型。

肉眼分型

早期食管癌:隐伏型(充血型)、糜烂型、斑块型、乳头型。

进展期食管癌: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腔内型。

组织学分型

采用食管肿瘤组织学分类(WHO,2019版)。

1、鳞癌:占我国食管癌的90%以上。依据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需注意以下特殊亚型:

①疣状癌:肿瘤分化良好,生长缓慢,呈局部浸润,转移能力非常低。

②梭形细胞鳞癌(肉瘤样癌、癌肉瘤):大部分呈多形性或梭形细胞肉瘤样表现,有时显示局灶性软骨、骨或横纹肌分化。这些肉瘤样成分也都是上皮起源,与癌成分具有相同的克隆性来源。

③基底细胞样鳞癌:具有高度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高于普通食管鳞癌。

2、腺癌:多见于食管下1/3,偶尔起源于中上段食管的异位胃黏膜或食管固有腺体。

3、黏液表皮样癌:起源于食管的黏膜下腺,与口腔部位的黏液表皮样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相似。

4、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及诊断标准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基本相同。

5、食管其他恶性肿瘤:包括胃肠道间质瘤型间质肿瘤、平滑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中国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畸形临床诊疗指南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是一种以半侧面部多种组织结构发育不良为特点的先天性疾病,偶见于双侧,主要表现为颅面骨、耳廓及面部软组织发育不良,发病率约为(1.8~2.9)/10000,是常见的重大体表出生缺陷之一。该疾病不仅造成严重的面部畸形,还伴随呼吸、进食、语言、听力等功能障碍及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和经济负担,需要

全球首部《结直肠癌肺转移专家共识》 临床诊疗新圭章

结直肠癌肺转移是仅次于肝脏的最常见转移部位,对于结直肠癌肺转移的指南和共识在国际上还比较少,未被充分关注。而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瑞戈非尼等新药上市,为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多选择。2018年10月26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大肠癌学术大会召开之际,凝聚100余位专家智慧与心血的全球首部《结直肠癌肺转移专家共识》在会议期间正式发布,该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

近年来,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迅速。对于早期肺癌,人们日益追求精细且创伤性更小的手术方式;对于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深入人心,免疫治疗的出现给野生型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较前显著增多。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中华医学会组织全国的专家,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新治疗手段等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国

「胃息肉」到底要不要斩草除根?

“胃息肉”这一名称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乳头状突起,多是由胃黏膜异常增生而来。关于“胃息肉”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牟永告教授:脑转移瘤“动”or“不动”,神外专家来支招!

随着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及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随之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为全面提升肺癌脑转移的防治水平,中国中枢神经系统(CNS)学院项目于2019年4月21日在广东佛山正式启动,并于7月12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中国CNS学院多学科诊疗峰会。

急性胰腺炎患者诊疗措施

通常脾动脉行走于胰体尾部上方,而脾静脉则位于体尾部后方,这对于分辨其前方的胰尾和后方的左侧肾上腺具有重要解剖学意义。胰尾各面均有腹膜遮盖,其余胰腺各部均为腹膜后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