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善意会让患者更加恐惧!

2016-09-06 顾晋 《无影灯下的故事》

导语:病人的亲属们因为工作忙,往往会错误地通过金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片爱心,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怀和环境的变化,其实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恐惧,因为此时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人们为自己送行的脚步声。作为一个从事肿瘤事业几十年的医生,在我的行医经历中,我所看到的大多数中国家庭对癌症的第一反应是隐瞒。他们确信,癌症将是对病人最沉重的打击,无论如何不能让亲人遭受这样的打击。我在看门诊的过程中

导语:病人的亲属们因为工作忙,往往会错误地通过金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片爱心,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怀和环境的变化,其实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恐惧,因为此时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人们为自己送行的脚步声。

作为一个从事肿瘤事业几十年的医生,在我的行医经历中,我所看到的大多数中国家庭对癌症的第一反应是隐瞒。他们确信,癌症将是对病人最沉重的打击,无论如何不能让亲人遭受这样的打击。我在看门诊的过程中,许多病人的家属都会事先嘱咐我:“病人什么都不知道,千万别告诉他。”事实上,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对患者隐瞒病情是不可能的。他们在感到身体不适之后,都会想到可能的结果。我接触的大多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都告诉我,他们其实早就从家属反常的表情、过度的关心、表面上过分的轻松中知道自己患的可能是癌症。

可见,这种善意的隐瞒是徒劳的。

举一个病例。

那是一个清明节过后的第一个门诊,天气开始闷热。一个病人,被推进诊室。五十多岁女性,肚子显著彭隆。面色惨白,一看就是晚期的病人。

“您哪里不舒服?”我问。

结肠癌手术后,现在肚子胀。”她回答干脆。通常病人不会这么干脆地说出自己的“癌”,我感到这个病人不一般。抬头望去,她头发虽花白但梳得整整齐齐。眼睛已经因为消瘦显得有点外凸,然而目光仍炯炯有神。

我仔细看了病情,是一个结肠癌手术后的病人。出现腹水,尽管进行了化疗,但是肿瘤复发没有疑问。面色惨白是贫血,腹水已经消耗了病人大部分养分。

我接着给病人做了体检——这是一个癌症晚期恶液质的病人。全身消瘦,腹部呈蛙腹(就是极度膨隆),肚子上已经摸不到任何东西,全被腹水占据了。看了片子,还不是卵巢转移,如果是那样我们还有手术的机会。

“好了,我的检查完了,您到外面休息一下。”我对病人说。

“大夫,别瞒着我,没事,我都知道。”她说得斩钉截铁。

“是啊,大夫,我妈她什么都知道,您就直说吧。”一旁的家属也这般说道。

其实,这种情况挺少的,大多数晚期病人,家属和病人往往得到所谓的“默契”,我对晚期病人常常是这种做法:看完病情,请病人出去,我和家属谈最后的意见。往往我会告诉病人家属,这种情况您们赶紧带病人回去吧,肿瘤已经到了晚期。没有什么办法了。今天如何去做呢?我的脑子飞快地运转。

“大夫,她晚上老吐,能不能给她开点药?”这位好像是患者的先生。六十岁上下,头发全白了。没有经过梳理,乱蓬蓬的。眼睛红红的。她丈夫似乎是想用这种办法避免我向病人交代最后的病情。

“你别掺和,我听大夫的意见呢。”病人不满意她丈夫的打断。原以为可以针对病情给病人一个简单的指导就结束谈话,看来不行了。

“其实,您的病的确非常厉害,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腹水。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肿瘤‘跑’(我尽量不用转移这个词)到卵巢上去了,那样的话,是可以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来解决的,而且也是我能做到的。但是您的片子我看了,您的腹水是肿瘤造成的,您的呕吐也是因为腹水使胃受到挤压。单纯靠药物很难解决。外科手术也不能解决您的问题。因为腹水中也包含许多营养物质,我们一旦放出去腹水,您可能暂时症状得到缓解,但是,腹水会马上回来,又会消耗许多您身体中的营养。”说到这,我真的不知道下面如何说。

其实一个晚期病人,自己是有感觉的,我知道她现在不是听我的无关紧要的安慰的话,她是要了解她的真实病情。

“我觉得作为一个外科医师,我真的不能为您做什么了,我建议您看看消化内科或中医科。”

“大夫,其实他们一直瞒着我,我以为手术后就好了。我还干许多活!做饭、料理家务。就是你们不应该瞒着我!”病人有点激动,她在埋怨身边的亲人。“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声音有点颤抖,眼睛红红的,眼泪在眼圈中打转。她在生自己亲人的气,她委屈,她悲伤,她的痛家人理解吗?

家属也都不做声。其实,家里人也有苦衷,都是为了病人啊。他们很委屈。但是他们真的不了解病人的感受。这种隐瞒的结果是更加的痛苦,无法弥补的伤痛!

我在美国工作时曾与美国同行进行交流,当我们谈起中国人术前谈话签字是患者家属时,他们大为吃惊,这在他们看来不可思议。美国联邦法律规定,病人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医生不能以任何理由隐瞒病情,病人对自己疾病的知情权将使他们可以充分地安排自己剩余的时间,处理好财产遗嘱及有关事宜。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历史原因,在对待“坏消息”方面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异。

告诉病人“坏消息”的方式有很多种

首先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性格、职业、年龄、阅历、文化程度以及精神类型都有一样,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也各有不同。如果我们遇到的病人是石光荣(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男主角),像他这样一个性格坚强,办事果断,而且身经百战的男子汉,我们可以直接把坏消息告诉他。但是,如果病人的精神本来就比较脆弱,猜疑多虑,我们对这类病人就要加倍小心关注。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必定会引起强烈的精神反应,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伤害。此时要避重就轻,逐渐地告诉他们。医生和病人家属应该经过充分的沟通,再确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去告诉病人病情。我们不提倡永远不捅开那层窗户纸,那是一种情感上的浪费。如何让病人正视病情,主动出击和医生一道战胜癌症,是医生和家属以及病人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受过专业训练的高资医生应该扮演传递“坏消息”的主要角色。

事实上,每一个病人,自己的身体不适时,在心里都有一杆秤,都会衡量,都会猜想,都会分析。现在是信息社会,大家躲躲闪闪,其实都是徒劳的。最简单的道理是“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家里人都躲躲闪闪,嘀嘀咕咕,病人能不猜疑吗?

患者:消除恐惧,面对现实——精神解脱

在人们的想象中,当听到癌这个坏消息后,多数病人会昏倒,或泪如泉涌、痛不欲生,或万念俱灰、轻生寻短。仔细分析首先是观念上的误区,肿瘤知识普及不够。目前很大一部分癌是可以治愈的,但“癌”这个字眼太刺耳,太直截了当。病人宁可说自己的病变“不太好”,也不愿与把自己和癌划上等号。从心理学角度看,短暂多次的弱信号刺激较快速刺激更易被接受。这就要求逐渐地将坏消息告诉病人。事实上相当一部分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处于半梦半醒之间,全当是自己“难得糊涂”吧!一旦恐惧消除便可以从容面对,冷静地理性地面对各种坏消息。相信今后更多的病人会临“癌”不惧,不再谈“癌”色变。

实际上癌症病人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远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强得多。况且,得了肿瘤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真诚面对,积极治疗,许多病人可以得到康复,部分病人可以得到缓解。对于晚期病人,至少可以减少痛苦。晚期病人需要的不是无谓的安慰与关照,需要的是了解真实的病情。他们要安排许多事情——这一点我们常人是不理解的。

说到这里,我还是要提到我的父亲,在他病重的时候,我问他:“您需要什么?”父亲沉思了片刻回答道:“我需要你多陪陪我,其他的都不用了。”父亲走了很多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是个整天和癌症病人打交道的外科医师,我在反思,除了对癌症病人病情的了解,对他们的心理我们究竟了解多少?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毫无疑问,癌症带给我们的是坏消息,提到它我们想到的仅仅是死亡,想到的是原本平静的生活即将结束。我们还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于是,患者的子女在想:如何陪老人走完最后的人生?患者的父母在想:如何实现孩子最后的心愿?患者的单位在想:如何安排余下的工作,后事如何让家人满意、领导放心……所有的人忽略了这些不幸事件中的主角——癌症病人的想法。此刻我们的病人在想些什么?眼前发生的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时医生是无奈的,科学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要善于沟通,减少遗憾,让病人尽量减少痛苦,让病人活得明白,走得安心,让真诚的爱改变病人的生活。癌症病人往往在被确诊后马上成为家中关注的重点,家人们提供一切物质帮助,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此时病人最需要的不是鲜花、营养品、抗癌偏方、与世隔绝的“舒适环境”以及可口的饭菜,此刻病人需要的是爱!

比死亡更强大的是爱

病人的亲属们因为工作忙,往往会错误地通过金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片爱心,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怀和环境的变化,其实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恐惧,因为此时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人们为自己送行的脚步声。毫无疑问,这些关心是一种爱,但是我们应该用真诚去表达,用理性的方法去认识病人的情感需求。此时的病人需要的是理解,他们因疾病而蹒跚的身躯需要的是有力的搀扶。我们应该用时间去和他们沟通,去交谈;用真心去关爱,用理性去了解,用科学来治疗。相信爱的力量吧,“善意的隐瞒”是徒劳的,物质的堆积是无用的,但是真诚地面对癌症,真诚地走进癌症病人的心中是可以做到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ature子刊:放、化疗方案为何对这些肿瘤无效?

食道癌发展示意图(图片来源:ottmag.com)说到癌细胞的特点,很多人会想到异常快的分裂速度,而这也正是多种放疗和化疗手段有效性的基础。然而,我们都知道,放疗和化疗并不总是能起效。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癌细胞消除得不彻底以及产生抗性等。最近,英国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科学家们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他们指出,食道癌细胞可能从根本上就不能

第一届肿瘤姑息治疗淮海论坛--CPAI肿瘤营养学院专场

大会主席王杰军,男,1992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博士学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上海市肿瘤学会 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 副理事长上海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委员会 主任委员中国癌症康复和姑息治疗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CSCO) 常务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委员会 委员、解放军肿瘤研究所 副所长上海肿瘤学会 副主任

纳米机器人可像蝙蝠一样搜寻脑肿瘤

研究人类大脑最深处区域绝非易事,而在大脑中爬行的微型机器人或许能帮上忙。 这是一个诱人的想法,但问题在于如何指挥此类纳米机器人在大脑中穿梭。一种方法是通过编程让它们像捕猎食物的蝙蝠一样搜寻。全世界的工程师正致力于研发各种设计的纳米机器人,尤其是能在人体内释放药物的机器人。来自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的Panagiotis Katrakazas则对利用它们探测发生在大脑深处并且很难在大脑扫描中发

肿瘤免疫治疗联合放疗或化疗,或为肿瘤治疗打开新天地

2016 ASCO 年会上,瑞士 Zürich 大学医院神经内科泰斗 Michael Weller 博士总结了免疫疗法在脑胶质瘤领域的应用状态,但他认为这些赞成和反对的论据可以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肿瘤。 免疫疗法在肿瘤领域的运用还处于婴儿期,尽管试验数据日趋成熟,仍任重而道远。以下是各界对免疫疗法联合其他治疗的一些观点: 联合法的推崇者「combo believers」—— 化疗,可

二甲双胍真能抗肿瘤吗?看这里!

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而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显示,二甲双胍不仅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那么,二甲双胍对抗肿瘤是通过哪些作用机制产生的呢?9月2日在第17届国际内分泌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彭永德教授作了题为“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机制探讨”的报告,从“糖尿病与肿瘤”、“二甲双胍对肿瘤的影响”、“二甲双胍抗肿瘤的作用机制”

华中农大教授给肿瘤穿上“束身衣”

韩鹤友教授 “你的肿瘤让你成为自己身体的囚犯,你不能唱歌,不能跳舞,你甚至已经不能告诉家人你爱我们。” 凯瑟琳2015年被诊断出患有儿童脑肿瘤,与病魔抗争一年后最终还是留给了家人巨大的悲痛。凯瑟琳去世后,她的家人写下了她从确诊直至离世的让人心酸泪目的抗争过程,以此希望能有更多资金投入到脑瘤的研究中,为其他肿瘤患者增大活下来的希望,而不是像凯瑟琳那样只能早早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