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医学:奏响基础研究转向临床应用的美妙乐章

2013-11-11 佚名 生物探索

转化医学这个词近几年在生物医学领域一直很火,而世界各地的转化医学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美国到现在已经成立了40多个转化医学中心,中国的转化医学中心也如星火燎原般在各地出现。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国家层面和政策引导上,都在大力支持这种由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及应用方面的转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业内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填补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及应用两座大山之间的鸿沟,或曰“死亡之谷”,加快

转化医学这个词近几年在生物医学领域一直很火,而世界各地的转化医学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美国到现在已经成立了40多个转化医学中心,中国的转化医学中心也如星火燎原般在各地出现。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国家层面和政策引导上,都在大力支持这种由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及应用方面的转化。

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业内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填补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及应用两座大山之间的鸿沟,或曰“死亡之谷”,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进程,同时将临床应用效果快速反馈给基础研究人员, 真正实现“from bench to bedside, and back”(即从实验室到病床,再反馈回实验室)。利用这样一种双向互动循环往复的转化机制产生一系列新药物,新疗法,新诊疗技术和工具,惠及患者,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在提出转化医学这个概念之前,研究人员不也是这样做的吗?其实这也是笔者之前的困惑。事实确实如此,转化医学与其说是一门新学科,不如说是一个新概念,新思维方式和新组织架构。千百年来,人们为了改善健康水平,有效对抗疾病,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转化,比如我们熟知的弗莱明爵士和他偶然发现青霉素并广泛用于抗细菌感染的故事。

弗莱明( Alexander Fleming ),苏格兰生物化学家,因1928年从青霉菌中提取出青霉素而闻名,后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之所以有学者提出转化医学并特别强调其重要性,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其一,近20年来,科研界有识之士目睹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及应用的鸿沟日益拉大,甚至时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现象,并不能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双剑合璧。尤其在目前的基础科研评价体系下,若研究人员过分注重论文产出而不注重与临床应用挂钩,势必偏离科研为人类造福的核心目的。

其二,近几十年来,人类自身的疾病谱越来越广,且越来越复杂,客观要求我们需要在比以往更短的时间内产生较高质量的药物,诊疗方法和技术。同时,在商业大背景下,人的主观意愿也驱使自身加快研发进程,推出更好的产品和技术,以获取较高回报。


图一 转化医学概念发展历程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看到了目前转化医学概念正在逐渐深入人心,并且被带入了实践。不过作为一个新理念,新模式,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流程来指导转化医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了保证其实践的可行性,过程的高效性和结果的有效性,已经有不少的转化医学先行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比如哈佛大学就是其中一个,其早在2005年即提出了“转化医学不是一个随时可以应用的孤立的主意或想法,而是一个需要每个人关注的理念,它应当成为健康供给(health provision)的现代理解的基础”,而“健康供给”则是涉及诸多与人类健康有关学科的大概念。

哈佛大学医学院近年来正是按照此理念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各方面快速地推进转化医学实践,并取得实质性进展。2007年,哈佛大学医学院专门任命了负责“临床和转化研究”的院长(Dean)和副院长 (Associate Dean),这是该院历史上新增的两个院长级领导岗位。学院随即开始基于已有的转化医学研究基础进行卓有成效的战略性规划发展,其代表就是在2008年获得NIH高达1.175亿美元和哈佛大学校内基金0.75亿美元的5年期资助。它不仅是迄今NIH一次性资助高校发展转化医学的最大一笔款项,而且还是在美国金融危机最严峻的形势下毫无异议地给予的全额资助,可见美国政府对转化医学的决心和支持。

伴随着理念和实践的深入,一个理想的模型呼之欲出:即集合各方力量,包括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制药公司,医院等部门,整合资源,建立各种互动渠道,逐渐摸索形成一套转化的流程和体系。以下是一个转化医学模式图,它很好地体现了转化医学的系统性思维,以及循环互动的模式。同时,它也囊括了转化医学全流程中的各个主要节点以及主要解决的问题,对转化医学工作具体的实施很具有启发性。


图二 转化医学循环工作模式图

尽管转化医学前景看好,不过挑战也是巨大的。在现今信息量巨大且“碎片化”严重的情况下,真正建立起各部门,各个专家组之间的无缝链接其实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政府和投资者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转化医学项目的领导者有良好的全局视野和较强的统筹管理能力,还需要有合适的人做好各环节的具体工作。

就具体的转化项目来说,有人提出应该建立精英化培养体系,即培养一批既懂基础科研,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临床实践经验的精英,使他们成为未来转化医学具体项目的领袖。暂且不讨论这种“全才”或“多面手”培养体系的优劣,若是有这种全面式人才不断涌现,其实不失为对各领域专家间合作的一种“润滑剂”,相信也更能够协调不同领域专家间的合作,保证转化项目的效果和效率。

当一个个具体的转化医学项目顺利奏响直至最终成功时,转化医学将是一首美妙乐章。它不仅是对参与人员的极大鼓舞,更是能为患者带去福音,带去欢乐。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化医学的路不会平坦,期间理念和实践也需不断摸索,更需要各领域专家通力合作,以及政策制定者正确引导和投资者的资金支持。不过,有理由相信转化医学的前景是光明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35565, encodeId=35de1835565f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fdc22e893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临床应用#</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2789, encryptionId=cfdc22e893f, topicName=临床应用)],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fc8528, createdName=clmlylxy, createdTime=Thu Dec 26 10:10:00 CST 2013, time=2013-12-26,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OCC2013]转化医学论坛--鼓励中国心血管原创性研究 搭建基础与临床沟通的桥梁

2013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基础及干细胞论坛”在各位专家的共同支持下,今年正式更名为“转化医学论坛”,论坛仍由何奔教授和邹云增教授担任论坛坛主,本届论坛在吸纳前几届基础论坛组织筹备经验的基础上,今年论坛主题是“鼓励中国心血管原创性研究  搭建基础与临床沟通的桥梁”。整个基础及干细胞论坛共1天半,论坛将邀请包括JCI的主编Prof.ROCKMAN教授等国内外转化医学领域的专家给予精

樊代明院士:我国转化医学任重道远

“转化医学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国医改进程的重要具体措施,也是解决‘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主要技术保障。”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说。2012年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国际论坛日前在沪举行,樊代明在会上详细介绍了我国转化医学研究的进展情况。樊代明介绍,转化医学研究,是从临床和预防出发,缩短基础研究到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的时间,使新技术尽快转化为低成本、高科技含量的适宜技术。近年来,转化医学已引起

“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中期成果汇报会在成都召开

  “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中期成果汇报会于2012年12月6日下午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参与该项目的广东省内16家中心的负责人或代表,以及来自中华医学会的嘉宾出席了汇报会。   汇报会中,项目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李津医生介绍了项目概况、目前进展及主要成果。据李医生介绍,“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项目”由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中

金冬雁教授:基础与临床的脱节是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层次矛盾

     中国医学研究的一个深层次矛盾就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脱节,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学科地位过于弱化。     谈到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脱节,我体会较深也经常讲的例子,就是SARS病毒的发现。中国出现的SARS病毒,内地学者没有最早分离到,应该是中国医学病毒学界永远的痛。我知道有些人至今不服气,声称如果不是别

中美专家呼吁加快临床试验与转化医学合作

记者日前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6月26日至27日,由该院主办的“湘雅—中美临床试验与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中美两国专家围绕药物临床试验与转化医学的紧迫问题和前沿观点展开了深入研讨,并呼吁加强相关领域间国际合作,以提高两国临床试验水平,共促转化医学发展。 来自哈佛大学、匹兹堡大学、美国国家肿瘤研究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7位美国顶尖专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周宏灏教

我国将在今年内推出“抗生素耐药芯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研究专家杨胜利做客由广州市科信局、广东科学中心等主办的“珠江科学大讲堂”,分析“转化医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据杨胜利透露,我国将在今年内推出“抗生素耐药芯片”,该芯片可快速检测出病人对哪种抗生素耐药,医生开药时可更有针对性。   “基因芯片是近年来科技上最重大的突破之一。”杨胜利介绍,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疾病易感性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