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net:马丁院士团队揭示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细胞生态系统

2023-12-16 武汉同济医院 武汉同济医院 发表于威斯康星

该研究成果为临床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将有助于更精准地进行宫颈癌免疫治疗。

(通讯员 李韵熙)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马丁院士、陈刚、孙朝阳、李科珍、马湘一等教授在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IF=30.8)上发表题为“Multi-omic analysis of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dentifies cellular ecosystems with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relevance”的文章。该研究通过整合单细胞转录组、空间转录组、空间蛋白组等多组学数据分析,全面揭示了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细胞生态系统,发现不同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组成的生态系统影响了肿瘤的免疫浸润特征。该研究成果为临床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将有助于更精准地进行宫颈癌免疫治疗。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其中,宫颈鳞状细胞癌是宫颈癌中最常见的类型。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预后良好,但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宫颈鳞状细胞癌5年生存率仅为16.5%,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临床中,宫颈鳞状细胞癌多起源于宫颈上皮细胞,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复杂性。然而,作为新的实体瘤治疗手段,免疫治疗在宫颈癌治疗中面临响应率偏低的瓶颈,亟需寻找能预测和增强免疫治疗响应的方法。

为此,研究团队采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利用14个原发肿瘤和3个正常宫颈样本,捕获并分析163,900个单细胞,绘制了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全细胞图谱。同时,通过NMF算法,确定了8个在不同患者中共有的肿瘤表达模式(MP),其中,发现MP6和MP7状态的肿瘤与免疫浸润相关,MP6状态的肿瘤通过与免疫抑制性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相互作用,重塑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导致免疫细胞不浸润。

“未来,通过对肿瘤MP6和MP7基因表达进行评分,有望更精准地评估宫颈癌患者免疫治疗的效果。”陈刚教授介绍。

研究团队还发现了干预MP6的核心基因FABP5。实验表明,干预FABP5显著抑制小鼠移植瘤生长并增加T细胞浸润,同时降低共孵育的成纤维细胞免疫抑制CAF基因表型,表明FABP5在介导免疫排斥中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FABP5靶点的基因和药物干预均验证了MP6与免疫排斥的关系,提示我们通过干预FABP5增强免疫治疗疗效的可能性。”孙朝阳教授分析。

据了解,该研究历时4年,23位科研人员参与,揭示了宫颈鳞癌中MP6状态肿瘤通过FABP5重塑免疫微环境,逃避免疫的机制,为宫颈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免疫联合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和依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75229, encodeId=2fc621e52295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46246308d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宫颈癌#</a> <a href='/topic/show?id=a1a0363095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单细胞转录组#</a> <a href='/topic/show?id=a68c108638f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空间转录组#</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6309, encryptionId=a1a03630954, topicName=单细胞转录组), TopicDto(id=46308, encryptionId=146246308d1, topicName=宫颈癌), TopicDto(id=108638, encryptionId=a68c108638f2, topicName=空间转录组)],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Dec 16 07:48:20 CST 2023, time=2023-12-16, status=1, ipAttribution=威斯康星)]

相关资讯

CCR揭晓:宫颈癌进行基因检测有什么意义?

本研究旨在利用前瞻性真实世界宫颈癌基因检测数据,分析临床可治疗基因变异的频率,以及明确原发性和复发性宫颈癌的前瞻性分子检测是否揭示组织学特异性差异,指导患者入组治疗性临床试验。

AJOG: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的临床病程: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

研究表明,观察到的2级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高消退率支持临床治疗从手术切除过渡到积极监测,特别是在细胞学检查为低级别或正常的女性中。

总生存期超2.5年!《柳叶刀》:三类宫颈癌一线治疗有了新选择

研究表明,在标准治疗(贝伐珠单抗+化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替利珠单抗进行一线治疗,可以显著延长转移性、持续性或复发性宫颈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为患者带来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100%客观缓解!中国人群研究:近40%的宫颈癌患者有望迎来全新治疗选择

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活动分析集(AAS)人群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100%,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高达39%,整体安全可控。

病理干货 | 宫颈癌早筛新技术:DNA倍体定量分析

规范宫颈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我国妇女健康水平的关键。开展人群筛查是促进宫颈癌早诊早治的有效措施,所以加强筛查组织管理,完善筛查流程,提高筛查质量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累积风险高出近4倍!近3万人研究:中度宫颈病变能否不做手术?

论文强调,与立即接受LLETZ治疗相比,对CIN2进行主动监测与宫颈癌的长期风险增加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选择主动监测的CIN2女性有必要继续接受长时间的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