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双向波除颤(DSD)和向量变化(VC)除颤用于治疗顽固性室颤

2022-11-09 zhangfan MedSci原创

对于顽固性室颤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双向波除颤(DSD)和向量变化(VC)除颤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优于传统除颤手段,且DSD除颤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良好比例更高。

在北美,每年院外心脏骤停造成35万多人死亡,其中近10万例心脏骤停是由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尽管除颤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近一半的患者在多次除颤后仍然存在难治性心室颤动,对于顽固性室颤(rVF)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可用于预防再颤,但对提高出院生存率或神经预后的改善作用有限。双向波除颤(DSD)和向量变化(VC)除颤是近年来新的除颤手段,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DSD以及VC除颤对rVF的治疗效果。

研究在加拿大6个医疗护理服务中心开展,比较rVF患者院外心脏骤停期间DSED、VC以及标准除颤的效果差异。患者随机接受1种除颤手段。主要终点是出院生存。次要结果包括室颤终止、自发循环恢复和神经系统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2分)。

405名患者参与研究,其中136例(33.6%)患者接受标准除颤,144例(35.6%)接受VC除颤,125例(30.9%)接受DSED治疗。DSED组的出院存活率高于标准组(30.4% vs. 13.3%;RR=2.21),VC组的出院存活率高于标准组(21.7% vs. 13.3%;RR=1.71)。与标准除颤相比,DSED组患者神经系统预后良好的比例更高,而VC组无显著差异(DSED组RR=2.21;VC组RR=1.48)。

研究认为,对于顽固性室颤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双向波除颤(DSD)和向量变化(VC)除颤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优于传统除颤手段,且DSD除颤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良好比例更高。

原文出处:

Sheldon Cheskes, M.D.et al. Defibrillation Strategies for Refractor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N Engl J Med,November 6, 202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雅培紧急召回Ellipse除颤器,其中31个设备已在患者体内

8月初,FDA发布公告称,雅培正在召回Ellipse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暴露的铝线可能会影响除颤治疗。FDA已将此视为一级召回,这是最严重的召回类型,因为设备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雅培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通能够植入上胸部区域的皮肤下,通过绝缘线连接心脏监测信号。如果心跳过慢(心动过缓)、过快(心动过速)或需要协调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就可能需要植入式心脏装置。雅培表示,由于制造工艺错

NEJM:VEST研究发表:可穿戴式除颤器未发挥保护作用?穿戴时间不够或是原因之一

近年来,可穿戴式除颤器成为心律失常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有心脏性猝死风险的人无需手术,只要穿戴上这种除颤器就可监测室性心律失常,一旦识别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除颤器就会报警并提醒即将放电,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NEJM: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二次使用的感染风险

对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进行消毒和重复使用,患者2年内感染或器械相关死亡的发生率为2.0%,这一发生率与在使用新设备的匹配对照患者无显著差异

NEJM:皮下 vs 经静脉除颤器植入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研究

对于需接受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的患者,接受皮下植入方式造成的设备相关并发症和异常电击风险与经静脉植入相当

JACC:雷诺嗪对高风险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患者的预后影响

对于心脏复律除颤器(ICDs)植入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颤(VF)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评估雷诺嗪是否能降低ICD患者的VT、VF和死亡的发生风险。本研究是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高风险的ICD患者随机分成1000mg雷诺嗪一天两次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主要终点事件是需要ICD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甚至死亡。最终共纳入了1012例ICD患者(510例纳入雷诺嗪治疗组,502例纳入

Eur Heart J:使用或不使用除颤器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生存比较

与接受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相比,接受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不能显著降低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