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丨影像及临床诊断要点

2022-11-01 ANDs 熊猫放射

硬膜外血肿(EDH)概念血液积聚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腔隙内。

硬膜外血肿(EDH)

概念

  • 血液积聚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腔隙内

影像

  • 采用CT平扫(NECT)对外伤患者进行检查

  • 颅内脑实质外双凸形的高密度影

  • 不会越过颅缝,除非存在颅缝分离或骨折

  • 其下脑组织、蛛网膜下腔受压/移位

  • 低密度“漩涡”征:活动性/快速出血伴未回缩的血凝块

  • 1/3到1/2患者有其他明显损伤:颅骨骨折(>95%);>95%为单侧;双侧罕见(2.58%)

  • 幕上(90%~95%),后颅窝(5%~10%)

主要的鉴别诊断

  • 硬膜下血肿

  • 肿瘤

  • 感染/炎症

  • 髓外造血

病理

  • 动脉性90%,静脉性10%

  • 动脉性EDH最常位于脑膜中动脉沟骨折的附近

  • 静脉性EDH与硬脑膜窦附着处的骨折有关

临床要点

  • 典型的“中间清醒期”:约占50%

  • 如果能迅速识别并治疗,则预后较好

  • EDH<1cm可非手术治疗; 可考虑血管内辅助治疗

  • 冠状示意图:颅骨骨折造成脑膜中动脉撕裂引起漩涡状急性出血,扩大时造成脑膜向内移位。

  • 轴位CT平扫(NECT):典型的双凸形硬膜外血肿,血肿内密度不均,“漩涡征”(空箭)提示存在活动性出血,另大脑镰后部(弯箭)可见薄层硬膜下血肿。

  • 严重的粉碎性凹陷性颅盖骨折、硬膜外血肿。

  • 双凸形高密度损伤伴占位效应,快速扩大的硬膜外血肿内出现相对低密度灶。另可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空箭)。

  • 轴位骨窗:右侧颞骨粉碎性骨折。

  • 同一位患者:骨折位置典型的硬膜外血肿,另大脑镰后部(黑箭)可见硬膜下血肿,向左延伸而累及小脑幕(空箭)。

急性硬膜下血肿(SDH)

影像

  • CT:脑凸面弥散分布的新月形颅内脑实质外高密度影

  • 位于蛛网膜与硬脑膜内层之间

  • 幕上脑凸面最常见

  • 可跨过颅缝,但不跨过硬脑膜附着处

  • NECT为初步筛查手段

  • 皮层静脉向内移位

  • 软膜-蛛网膜撕裂可导致CSF漏入硬膜下血肿, 因CSF稀释造成信号强度改变

主要的鉴别诊断

  • 水囊瘤:澄清CSF, 无包膜

  • 渗出液:继发于膜的血浆外渗的黄色液体;外伤后1~3天;接近CSF密度/信号

  • 积脓:周边强化,FLAIR和DWI高信号;弥散受限

  • 急性硬膜外血肿:双凸形颅内脑实质外积聚物,可跨过硬脑膜附着处,受颅缝限制

病理

  • 外伤是最主要的原因

诊断纲要

  • 如有明确表现,一定要告知负责的医生

  • CT增加窗宽, 可以提高对难以察觉的SDH的能见度

  • FLAIR、T2❉通常是检测SDH的最敏感序列

  • 轴位示意图:急性硬膜下血肿,压迫左侧半球及脑室,中线移位,另可见出血性脑挫伤与弥漫性轴索损伤。硬膜下血肿常伴有其他的外伤病变。

  • 轴位NECT:超急性硬膜下血肿中出现多发性低密度灶,提示为急性渗出物;明显中线移位。

  • 轴位T2WI示右侧急性硬膜下血肿为明显低信号,是脱氧血红蛋白的典型表现;左侧超急性硬膜下血肿接近CSF信号。软脑膜血管向内移位(黑箭),注意双侧前部的分层液平面(空箭)。

  • 轴位NECT:左半球巨大、混杂密度硬膜下血肿,以高密度为主混杂不规则低密度区,提示急性出血(“漩涡”征),另可见明显占位效应与中线移位。

  • 轴位NECT:右侧半球与大脑镰两侧的急性硬膜下血肿。上矢状窦内略低密度静脉血为正常表现(空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硬膜下、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

硬膜下、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颅脑MRI正常解剖与病变解析-问题3

颅内肿瘤术后非术区硬膜外血肿2例

病例1:男性,26岁,因头痛1个月余,加重伴嗜睡入院。查体:嗜睡,口齿不清,四肢肌力正常,余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入院后行头部MRI示:右侧额叶占位,T1稍低信号T2高信号(见图1A),环形强化(见图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