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良医难得 不亚于良将

2018-03-04 李凯 医师报

古人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之所以在医生群体里流传甚广,主要原因恐怕并非是出于自勉,更多是它能帮医生群体在各种周遭的境遇里找到自信,并坚持下来。毕竟,无论是达为良相兼济天下,还是悬壶济世泛迹天涯,都是在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为他人福泽把自己性命系于腰间,没有特殊的情怀和超凡的能力,一般人最好不要多想。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李凯

古人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之所以在医生群体里流传甚广,主要原因恐怕并非是出于自勉,更多是它能帮医生群体在各种周遭的境遇里找到自信,并坚持下来。毕竟,无论是达为良相兼济天下,还是悬壶济世泛迹天涯,都是在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为他人福泽把自己性命系于腰间,没有特殊的情怀和超凡的能力,一般人最好不要多想。

何为良医?医德高尚、舍己救人、舍生忘死的仁人志士?医术超群、能谋善断、妙手回春的杏林高手?学富五车、探索前沿、深入科研的学术人才?传道授业、诲人不倦、桃李天下的医学导师?不畏艰险、走村串户、体恤贫苦的医疗志愿者?淡泊名利、坚守情怀、执着追求的理想主义者?抑或,明辨是非、不推诿不妄作、知进退明得失的理性主义者?

在社会大众看来,恐怕只有以上种种兼而有之者才可称得上良医。那么,做良医之难,绝不会亚于做良相;而天下良医难得,绝不亚于良将了!

良医需先过内心关

王辰院士曾说:“做医生的人必须内心强大”,我私底下无比赞同。一个医生有没有成为良医的条件,首先要过内心这一关。仁者之心先于仁者之术,有了慈悲心、责任心、同理心,内心才可能强大,才会不被浩如烟海的医学书籍、日新月异的学术更新吓倒,才不会被患者、家属或是领导几句责难搞得气急败坏。可是,我们又都明白,光有仁心,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足够广度和深度的仁术。

然而,仁术所指范围之广,包括了可能给予患者最佳结局的各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和,是以狭义医学知识为核心内容的漫无边际的一个集合。而在我国,无论是五年制教育还是八年制教育,无论本科生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以及后续的住院医师培训、专科医师培训,都还仅仅只能把狭义的医学知识的一部分让医生们掌握到合格的熟练程度,剩下的那些,只能自学、自悟。医学生里最终能成为良医的,自然不可多得,从社会的评价标准来看,更是凤毛麟角。

给医生更多空间

诚然,社会在呼吁良医,近年来,《感动中国》也终于有了医生的身影。但当今社会,是本就缺少良医,还是社会大众缺少了发现良医的眼睛?缺少了尊重、理解、将心比心?是通过扩大招生、降低招生门槛良医就会变多,还是给予他们尊重、理解、安全、合理休息的阳光雨露,给他们可以安身立命、不卑不亢的土壤,才会越来越多地被培养出来?

我们无法指望天下人皆为好人,更无法让所有的医生都为良医。我们所能追求的,不过是让自己逐渐成长为良医,让更多真正优秀的医生不要积劳成疾、过早地燃烧掉自己,而要在未来向更多患者、更长久地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只有这样,全中国的良医才会不断涌现、前仆后继。

良医之路,无法揠苗助长、一蹴而就,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而是要脚踏实地去耕好一亩田、爱护好自家的庄稼。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杨冬梓:良医 作为毕生信仰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怀士堂作演讲,先生那句“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的教诲,振聋发聩。勉励着莘莘学子,至今犹在耳畔。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生不仅仅是看病这么简单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们本想做一个治病救人的本分的小大夫,一直在以“良相”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有时,医疗之外的责任远超“良相”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