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级中国人体检大数据解读: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近五成

2023-11-01 美年健康研究院 美年健康研究院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存在差异,女性的检出率高于男性。

千万级中国人体检大数据分析发现:

◎ 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46.3%(标化检出率为46.9%),女性高于男性

◎ 30岁以后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持续上升

 全国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呈现北方高于南方、沿海高于内陆的趋势。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散在病变。根据年龄、性别、受辐射史、家族史和其他因素的不同,甲状腺结节患者中7%-15%为甲状腺癌。本报告通过甲状腺彩超的检查方式发现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作为甲状腺结节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诊疗决策中具有重要价值,在甲状腺结节筛查、诊断和甲状腺癌诊疗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良性结节患者的随访监测、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等。

研究选取了来自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6,474,174名18岁及以上成人作为样本。在排除了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后,共纳入了11,456,682名体检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中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46.3%(标化检出率为46.9%),其中男性检出率为39.4%(标化检出率为40.3%),女性检出率为53.7%(标化检出率53.7%)。

图片

图1. 2022年不同年龄、性别体检者的甲状腺结节检出率

男性的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从18-24岁组的33.9%先下降至30-34岁组的25.7%,随后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70岁组检出率最高,为70.8%。类似的,女性的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从18-24岁组的39.6%先下降至25-29岁组的36.6%,随后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70岁组检出率最高,为84.3%。女性各年龄段检出率均高于男性。

图片

图2. 2022年不同地区体检人群的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地图

全国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以东北和华北地区最高,以西南地区最低,全国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呈现北方高于南方,沿海高于内陆的趋势。男性和女性的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地区特征与整体人群相似。全国各地区女性的甲状腺结节标化检出率均高于男性。

综上,该研究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存在差异,女性的检出率高于男性。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女性的检出率均高于男性,女性和男性在30岁以后检出率均持续上升。全国范围内,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北方和沿海地区的检出率较高。超声检查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随访监测良性结节患者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发现甲状腺结节这么办?不要慌, 跨越十年,最权威新版指南来了!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病,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成人中通过超声检查发现直径0.5cm以上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达到20.43%,其中8% ~ 16%为恶性肿瘤!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US机器学习的甲状腺结节细粒度风险分层

基于机器学习(ML)的RSS使用预定义的临床放射学特征,如果与放射科医生的诊断工作流程相结合可提供潜在的定性及定量价值。

通治各种结节的中药——肺结节、甲状腺结节、淋巴结节、乳腺结节...

夏枯草作为中药在中国有着千余年的应用历史,民国《新本草纲目》称其为治凛疡之圣药;其全株都入药,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实际上历代本草都盛赞夏枯草!

European Radiology:如何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

常用的实时超声指标包括大小、成分、形状、晕轮征、回声、钙化以及一些附属特征,包括甲状腺外扩展、淋巴结、血流和弹性。事实上,任何单一超声特征对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难以同时达到90%以上。

JCO:南方科技大学邢明照团队发现甲状腺结节表观遗传印迹生物标志物具有高诊断准确性

这种基于印迹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有效地区分甲状腺结节的恶性和良性。高PPV和NPV使该测试成为一个优秀的排除和排除诊断工具。具有这样的诊断性能和技术简单,这种甲状腺分子检测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647万中国人健康体检大数据发布,半数存在超重、肺结节、甲状腺结节!

报告显示,体检异常结果检出率前五名依次为:肺结节(54%)、超重肥胖(50%)、甲状腺结节(47%)、脂肪肝(40%)、幽门螺旋杆菌感染(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