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院职工子女座谈会--“我们像父母双全的‘孤儿’”

2015-07-23 唐闻佳 文汇报

作为医务人员的子女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一群孩子的话让人大跌眼镜:“我已经3天没看见爸爸了。”“我们好像父母双全的‘孤儿’”。“我号称自己是留守儿童。”昨天,仁济医院请来职工子女谈“我家的白衣天使”,没想到座谈会变成吐槽会,孩子们童言无忌,无意间展露出广大医务工作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你是妈妈常说的那个江基尧?”要不是到医院参加活动,朱逸文要连着4天没见爸爸了。小学生朱逸文的爸爸是仁济医院麻醉医生朱辉

作为医务人员的子女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一群孩子的话让人大跌眼镜:“我已经3天没看见爸爸了。”“我们好像父母双全的‘孤儿’”。“我号称自己是留守儿童。”

昨天,仁济医院请来职工子女谈“我家的白衣天使”,没想到座谈会变成吐槽会,孩子们童言无忌,无意间展露出广大医务工作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你是妈妈常说的那个江基尧?”

要不是到医院参加活动,朱逸文要连着4天没见爸爸了。

小学生朱逸文的爸爸是仁济医院麻醉医生朱辉,但她并不理解这份工作。“最可恨的是在家休息爸爸也会被医院叫去。有天晚上,爸爸要给我讲故事陪我睡觉的,结果电话打来说有产妇大出血要他去帮忙抢救。这一去,第二天才回来。”

朱逸文说:“最羡慕别人家都是三人行,我和妈妈总是‘二人转’。”

甚至有子女不认识从医的父母。江淦的爸爸是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江基尧,常常整日整夜泡在医院,守着病人,以至于江淦“小时候基本没有父亲的记忆。有次妈妈带我去机场接爸爸,我躲在妈妈背后死活不肯出来,最后被催得躲不过去,我只好探出头问他——‘你就是妈妈常说的那个江基尧?’”

当医生的子女,得学会独自成长

由于父母不着家,“医二代”儿时的最大关键词是:学会独自成长。

毛立尔的爸爸是仁济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生毛家亮,母亲曾是护士。“我小学三年级前,放学后就‘寄养’在邻居家,三年级之后,父母锻炼我独自在家,我就一个人写作业、吃饭,下饺子下馄饨订外卖,喂饱自己。”

听着毛立尔的故事,王圣明感觉惺惺相惜,他的爸爸是仁济医院头颈外科主任王家东,妈妈也是医生,“我从小就号称自己是留守儿童,父母工作真的很忙,学校家长会都是我自己去开的——老师有事直接找我,我觉得挺好。”

沈天正的妈妈是肿瘤科护士长仇晓霞,这个16岁的少年不仅和其他医务子女一样习惯了“自己管好自己”,还常常给疲惫回家的妈妈做饭。

为爸妈骄傲,“医二代”立志学医

意外的是,这些孩子还有不少立志学医。

毛立尔现在是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四年级学生,王圣明是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学生。沈天正今年考入上海实验学校,他说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就是考入一流医学院,他觉得医生的工作很神圣,是“让搁浅的生命之舟驶上新的航程”。

从不理解到理解,到崇拜,到追随,这大概是“医学世家”的形成基因。随着年龄增长,父母成了这群孩子眼中的英雄。高考那年,江淦义无反顾地填报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他至今难忘本科时去香港大学医学院交流的场景,“这家医学院有一面荣誉墙,就是把全家都从医的那些员工的全家福展示在上面,这让我很震撼,这是一份值得尊敬的社会职业!”

附:

家里有个超级厉害的医生是怎样的一番体验?(查看详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40992, encodeId=0d1314409920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776252499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仁济医院#</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5249, encryptionId=9776252499c, topicName=仁济医院)],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2ca24772092, createdName=12498a49m61暂无昵称, createdTime=Sat Jul 25 01:28:00 CST 2015, time=2015-07-25,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一位急诊医生的心声:极难的永远不是技术

每次小男孩来送报纸,为了他的自尊,我总是假装没看见他。当他转身飞跑出去时,我会很享受地看着他的背影。试想:之前他连一个脚指头都动不了,甚至差点没了命;而今,他却能像“准刘翔”一样飞快地奔跑。作为他的医生,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一个10多岁的男孩跟着父亲在北京靠卖晚报谋生。有一天,男孩突然病倒,实在扛不住了,才被父亲送到医院。入院时,他父亲身上仅有200元钱,

复旦儿科医生:5年行医路上的暖意

文 / 黄志恒 自2007年到上海读博士,后参加上海住院医师规培,到今年,我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总住院医师,8年时间弹指一瞬间。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当前中国大陆最好的儿童医院之一,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重症患儿家长,拿着厚厚的病史资料前来问医就诊。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他们往往带着病儿辗转于各地多家医院,求医之路漫漫,病情却总不

王辰院士:医生是天然的研究者

在近日举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上,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院士分享了自己对医生从事临床工作和研究的看法,指出了很多中国当前医疗工作者认识上的误区。 论经验 医生和护士大部分的知识和经验是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到的,这是间接经验,而对于直接知识和经验,王辰院长在一次查房中问一位医生:“什么是临床直接经验?”医生回答的很干脆:“就是临床摸爬滚打、日复一日积累出来的

BMJ:顺势疗法——医生应该推荐吗?

 在各种医学类型中,顺势疗法是最令人费解的。顺势疗法最初是由德国医生Hahnemann提出的。顺势疗法最惹人争议的一点是许多药物被高度稀释。这一点是最主要的科学关注点。因此许多人认为顺势疗法对于治疗疾病并不奏效,因为其本身就是起不了作用的。来自英国的两位专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方:相关的系统性综述最近的体外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如:高度稀释的组胺可以抑制嗜碱性粒细胞脱粒。基础物理学

不信任让沟通变得更复杂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医生,我有时会悲观自问:彼此信任、和睦共处的医患关系,究竟何时才能实现?与我一样悲观的同行不在少数,医生群体普遍生存在两极情绪中,虽内心坚信身为医者的神圣,但糟糕的职业体验又不断消磨着这份坚信。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中青年医生,不再热爱这份职业,不再有钻研精神。“救死扶伤”,原本重如千斤的四个字,渐渐转化为疲于应付、明哲保身。这不只是行业悲哀,更是全民悲剧。  医生的艰难抉择

80后医生连轴转72小时累晕,患者都心疼,领导你心疼吗?

昨日,微博网友@我们改变不了世界 发表了博文,讲述了他前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探望父亲时,撞见的心酸的一幕:父亲在武汉市第三医光谷新院,昨天下午三点钟到重症监护室去探视,我看到我父亲的主持陆医生累到在医院的病房里,呼吸困难用氧气来休息,陆医生是一名尽职尽责不怕辛苦的好大夫,我的父亲说,陆医生是一名有原则的医生,每次在重症监护室里面呆上几天,吃饭睡觉都在里面,传播正正能量!!!!(附图如下:)据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