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 Psychiatry:针刺背俞穴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抑制ERK/NF-κB信号通路改善失眠

2023-07-03 紫菀款冬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假设抑制ERK/NF-κB信号通路激活可能是治疗失眠的潜在靶点,以此探讨针刺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分子机制。

背景:失眠是个体无法保持稳定、稳定的睡眠状态或无法入睡的一种疾病。西医治疗失眠主要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长期使用容易出现耐药等不良反应。针灸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背俞穴对失眠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失眠引起的抑郁、焦虑、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实验研究证实失眠的发病机制与ERK/NF-κB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该研究假设抑制ERK/NF-κB信号通路激活可能是治疗失眠的潜在靶点,以此探讨针刺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分子机制。

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失眠大鼠模型。分别用针刺背俞穴和注射ERK/NF-κB通路抑制剂U0126治疗大鼠。模型组大鼠连续腹腔注射PCPA混悬液(1 mL/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针刺组大鼠提前7天连续针刺。U0126组大鼠提前7天经尾静脉注射U0126 (0.2 mg/kg/d)。

取穴为两侧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天上午9点开始针刺,每次留针10分钟。

治疗后,测定大鼠睡眠时间和一般行为。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采用qRT-PCR检测ERK/NF-κB信号通路mRNA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RAF-1、MEK-2、ERK1/2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针刺可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精神状态、活动、食量、学习能力和空间记忆。此外,针刺可增加血清和海马中1L-1β、1L-6和TNF-α的释放,抑制ERK/NF-κB信号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论:针刺背俞穴可抑制ERK/NF-κB信号通路,通过增加海马区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来治疗失眠

 

文献来源:

Zhang MM, Zhao JW, Li ZQ, Shao J, Gao XY. Acupuncture at Back-Shu point improves insomnia by reducing inflammation and inhibiting the ERK/NF-κB signaling pathway. World J Psychiatry. 2023;13(6):340-350. Published 2023 Jun 19. doi:10.5498/wjp.v13.i6.34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针灸留针时间探究

针灸的留针时间应该视具体病情斟酌,病情轻,病程短者,留针时间短;病情重,久治不愈者,宜久留针。

Complement Ther Clin Pract:电针和针灸治疗焦虑症,一项双盲随机平行临床试验

据估计,全世界患有焦虑症的人数约为2.64亿,并且随着最近的COVID-19大流行而恶化。针灸已被证明在减少焦虑方面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

Heliyon:中医皮部疗法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本文系统评价中医皮部疗法(TCMCRT)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BMC Psychiatry: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一项系统综述和网络荟萃分析

探讨针灸(AC)在缓解脑卒中后抑郁(PSD)症状方面的作用,并评估AC与药物疗法和各种非药物疗法联合使用的有效性差异。

J Pain Symptom Manage:针灸治疗尿毒症性瘙痒

尿毒症性瘙痒(UP)是一种慢性疾病,可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是一种非药物治疗,已被用于治疗瘙痒疾病。

Complement Ther Med: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方法

针灸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有希望的效果。然而,临床试验中的一些证据仍然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