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 | 籽骨、副骨、永存骨化中心、撕脱性骨折

2023-11-16 影像诊断与科研 影像诊断与科研 发表于上海

撕脱性骨折是肌肉或韧带突然猛烈收缩,使肌肉、肌腱韧带附着处的骨质拉断、撕脱,如股骨大、小转子、肱骨内、外上髁等。撕脱性骨折常为横形,撕脱的骨片随肌肉牵拉方向移动。

已骨、副骨

籽骨:是受压较大的肌腱内生成的中、小骨,是由于肌腱骨化而成,手、足是最好发的位置(下图)。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图片

图片

1. 腓骨肌籽骨或副腓骨:X 线足部正位片上显示不清, 在斜位片上位于骰骨外下缘或跟骨前唇外下缘, 可以与骰骨重叠或紧靠, 但大多数与骰骨均有一定距离。

图片

2.  第一跖骨头籽骨:出现概率约 100%。

图片

副骨

是由于某一块骨的多个骨化中心在发育过程中没有融合、以致形成多出一块或几块的小骨,也可以是由一个额外的骨化中心发育而来。常见于腕骨和跗骨。

1.副舟骨   副舟骨位于舟骨内侧, 骨块较大, 一般多呈椭圆形。

Ⅰ型:呈小圆形或卵圆形,位于足舟骨结节后方或内侧,与舟骨结节完全分开。

Ⅱ型:呈三角形或心形,明显较Ⅰ型大,通常与足舟骨结节以纤维软骨或透明软骨相连接,部分胫骨后肌腱可附着在此骨上,此型常有临床症状。

Ⅲ型:也称角状足舟骨,舟骨结节特别突出,通常认为是Ⅱ型与舟骨结节融合而成

图片

图片

2. 三角骨(Os trigonum):三角骨由距骨后突独立骨化中心骨化而来,与距骨分离,是踝关节最常见副骨。

图片

3. 韦萨留斯氏骨:也称维扎里骨或范氏小骨,位于第 5 跖骨基底部后外侧,一般较小,少见,易误诊为骨折。

图片

4.第五跖骨粗隆

第五跖骨粗隆存在独立的骨化中心,常见于10-15岁儿童。一般在25岁左右与第五跖骨其余部分融合。

图片

5.副骰骨

又叫骰骨副骨。位于骰骨外侧缘,大多双侧对称。骨块大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个别呈长条形,边缘光整。骨块边缘钝圆,骨皮质连续,相对骨无缺损。

图片

6.腓下骨

腓骨下副骨(腓下骨)位于腓骨外踝下端,大多双侧对称。骨块多呈圆形、椭圆形。

图片

图片

7.二分髌骨

又称为髌骨双分裂,是髌骨发育异常出现1个或多个副骨化中心,最常见于髌骨外侧髌上1/4 、外 1/4,且常呈双侧对称发生,而发生在中部的、分左右或上下贯通的少见。

图片

8.永存的尺骨茎突小骨

是一个副小骨-未融合的继发骨化中心,见于尺骨茎突的通常位置。它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皮质良好的骨碎片,边缘光滑。副骨不应被误认为是骨折块或散体。

图片

又称尺骨茎突骨(箭),要与尺骨茎突陈旧性撕脱骨折鉴别。边缘圆钝且光滑,无外伤史,可鉴别。 

永存性骨骺

又称生理性骨块分离、椎缘骨、锥角离断体边缘骨等。再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当骺板发育到成熟阶段,其软骨的增殖和成骨活动停止,骺板因某些因素未被骨化,使骨干与干骺端融合障碍而形成。

图片

撕脱性骨折

是肌肉或韧带突然猛烈收缩,使肌肉、肌腱韧带附着处的骨质拉断、撕脱,如股骨大、小转子、肱骨内、外上髁等。撕脱性骨折常为横形,撕脱的骨片随肌肉牵拉方向移动。

籽骨与副骨一般边缘光滑, 周围皮质密度较高, 皮质光整, 附近骨质结构完整, 具有对称性, X线随诊形态及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一般不会引起疼痛。而骨折一般具有明确的外伤史, 附近软组织肿胀明显, 疼痛症状明显, 断端锐利, 皮质断裂, 不具有对称性, X线随诊形态及位置可发生移位。而籽骨与副骨本身也可在外伤的情况下发生骨折, 但极罕见, 需与籽骨、副骨的不规则骨化区别。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如果这是一位外伤患者的X线片,你会报骨折吗?

籽骨是附着于骨骼肌腱、韧带中发育而来的小骨块。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人体最多的籽骨部位是手部,国人在第一掌骨远端可见籽骨,其余部位籽骨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