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管理:行政化还是法治化?

2016-03-21 佚名 生物谷

近年来,我国每年科研经费均在万亿元以上,而科研经费管理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继今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砍掉繁文缛节,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之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要“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同时,“十三五”规划纲要上也提到要“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此,教育界及科学界的代表、委员纷纷赞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行政色

近年来,我国每年科研经费均在万亿元以上,而科研经费管理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继今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砍掉繁文缛节,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之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要“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同时,“十三五”规划纲要上也提到要“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此,教育界及科学界的代表、委员纷纷赞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行政色彩浓重 管理过于死板

天文数字的科研经费,需要有严格、科学和法治化的管理。

以前,科研经费的管理失之于宽,导致其使用存在浪费、挪用等问题,甚至有科研人员用虚假发票、虚列开支等不法手段,套取或转移科研经费,最终沦落到贪污犯罪的地步。近年来,科研经费管理趋于严格,但管理过于死板的新问题也随之出现。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刘忠范在今年两会的小组讨论会上说,现在有些学校规定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只能用因公护照才能报销。刘忠范认为,国外许多学术研讨会都以私人邀请的形式进行,而相关学校的这种规定会给国际学术交流带来障碍。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涛则举了个例子:花上千万元科研经费买来的科研设备被学校封存起来,每次使用还得花科研经费支付使用费。“不知道这是哪门子规定!”他气愤地说,“这不是在浪费国家财产是什么!”

的确,当前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中,许多是典型的浪费科研人员精力的繁文缛节。在许多高校,教师花科研经费买本书都要拿给财务人员核实,有些学校还要求到校图书馆登记,因为书是“固定资产”。

作为科研人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对科研经费问题有切身体验。他告诉记者,有科研人员抱怨,“年底科研项目报账很费时间和精力,财务人员的过细盘问,近于对学者的人格侮辱。很多科研项目的管理,都在把科学家逼成会计。”俞金尧认为,目前“用管理行政经费的办法管理科研经费,项目管理过细,不是管理服务于科研,而是让科研人员去适应各种不合理的管理规则。”

申报人员减少 项目水平下降

科研经费的使用程序过分烦琐与苛刻,导致申报人员减少,项目水平下降。

这并非危言耸听。

张涛说:“我们理工科类的学术交流有时很急迫,可能为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去国外交流一次。而现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我们的效率大打折扣,或者不去交流。毫不客气地说,这对国家是巨大损失!”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也说,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已经带来了极严重的后果,许多大学教授以上级别的科研骨干普遍反映,当前只要做好教学等本职工作即可,不再愿意申报项目做科研。“在我参加评审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人之中,教授以上级别的科研人员已经非常少,著名教授中申报课题者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我所在的学科,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甚至没有一个人申报。”孙宪忠表示,目前申报本职工作之外研究课题的主力人员,多是职称副教授以下者,“主要是为了评职称才报的”。最有科研能力和经验的科研骨干,对申报课题意兴阑珊,已使许多领域的课题申报人,实际整体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不论是申请立项材料还是结项材料,都很少有优秀的作品”。

厘清不同类型界定法律关系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承认科研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即不给予项目主持人劳动报酬。但要解决“不用违规、用了违法”的问题,根本在于:厘清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对项目发包者与主持者的法律关系进行明确的界定。

俞金尧认为,“科研经费的管理宜分类指导,不可一刀切。项目不同,经费渠道不同,管理也应该有差别,制度设计重在切合实际,与时俱进。”

而孙宪忠则从法治化的角度,建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据孙宪忠的介绍,在国际上,依据承揽合同的法律关系来规制横向课题经费使用的情形比较普遍。除一般的社会法人和自然人之外,课题组也可以以这种方式接受政府的委托课题。而孙宪忠留学德国时所在的汉堡马克斯·普朗克外国与国际私法研究所是一个公法法人,其对于科研人员只是提供必要的图书和办公室以及基本工资费用;研究所有相当一部分学者的基本工作就是接受政府或者公司的委托,就外国或者国际私法中的制度建设向委托人提交研究报告,主要收入来源是委托人支付的项目费。

孙宪忠认为,国外相关做法非常值得每年拨付天文数字科研经费的我国借鉴。他建议,首先,对于科研经费使用制度方面法律关系不清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是把资助性经费和购买性经费区分开,把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区分开。其次,对于资助性科研项目及其经费,比如国家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并予以设立的科研项目和拨付的科研经费,其使用管理仍然可以遵行现行的制度,但是对于那些目的在于购买科研成果的研究项目,其经费的使用应该遵循市场规则,不应该将这些已经支付给研究人员的经费纳入国家财产。第三,纵向课题中,如成果归属于委托人,科研人员工资不包括在经费之中,应该许可科研人员取得必要报酬;而全部横向课题都应该纳入民法上的承揽合同范畴,用发包人和承包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规则规范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科研成果归属于项目委托人,而研究经费归属于科研人员,在任何意义上这些经费都不能再称为国有资产,不能依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方式来管理这些经费的使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53961, encodeId=63b015539610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acee5052e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科研经费#</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5052, encryptionId=9acee5052ea, topicName=科研经费)],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4dfa37, createdName=智者为医08, createdTime=Wed Mar 23 04:04:00 CST 2016, time=2016-03-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现实给了我们很多吐槽的梗,我们却不止是吐槽

做医生实在有太多东西需要吐槽了,不吐不快! 世人都晓医生好,五年苦读太少了! 别人花前月下时,手术值班淹没了。 世人都晓医生好,法定假日全没了! 临床科研都兼顾,考试论文跑不了! 世人都晓医生好,高危风险谁明了? 世风日下人性凉,医托医闹出现了。 世人都晓医生好,当牛做马跑不了! 份内份外俱兼顾,谩骂嘲笑谁忍了? 世人都晓医生好,个中心酸自明了! 和谐社会要提倡,明

研究生必读:一个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

1.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现在每周工作60小时,踏踏实实的60小时。阅读,实践,思考,讨论和请教,周而复始。其实这还不够用,因为我既要独立做这边自己的课题,还要协助各位完成你们的课题。那么对你们的要求降低一些,每周50小时吧。希望是真实而有效率的50小时,思维和四肢都处于激活状态的50小时。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有什么不得了的,跟国外就不用比了,单就国内而言,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生的工作状态,比50

科学研究中数据分析的弊病-“P-值”

世界上顶尖的统计学家们发言称:目前的科学研究中需要停止使用P-值以及显著性差异作为检验他们实验结果是否重要的依据。也许你会觉得这个说法毫无道理。什么时候研究者们会用到P-检验呢?当发现实验结果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了证明该相关性是合理的或仅仅是随机误差,他们会使用P-检验。P值越低,说明他们的结果可信度越高。如果P值小于0.05,就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statistica

陈南晖:回忆自己科研生涯初期遇到过的一些挫折

挫折从来都是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看。一帆风顺并不都是常态,越是价值高的事情风险也越大,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问题是,我们是否甘愿冒这样的风险。 从小我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小学的时候,几本《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和《动脑筋爷爷》托起了我对科学无穷的想象。1993年早春的上海,当我第一次跨入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大门参加研究生面试的时候,我的激动无法形容。 作为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力很强,

人工智能科研新模式激辩--医疗与IT跨界融合

会议名称:2016生物医疗大数据论坛暨华理-梅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会议时间:2016年3月12日 会议地点人数:华东理工大学 主持人阮彤:大家都知道,人类输了三盘棋,这件事情其实从我们做IT的角度很早就觉得认同,也不觉得是一件大事情,但是很多人觉得机器人时代到来了,说了很多我们从IT角度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从医学角度我们一直想关心这么一件事情,就是说机器人诊疗是不是可能,这件事情其实是在

人工气管移植开创者面临失业

随着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研究所(KI)表示,将在和外科医生Paolo Macchiarini签订的现有合同于11月到期前尝试断绝同他的关系,Macchiarini面临的压力正不断增加。在同事和媒体质疑手术的伦理问题及其发表的关于手术成功的论文准确度后,曾在KI和其他地方将人工气管移植给病人的Macchiarini目前正处于争议的漩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