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给你在别处的科学观

2014-09-15 佚名 科学网

在北大之外,粉饶毅、粉“赛先生”的学生很多,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王博思就是一个。 那是8月的一天,当时还在欢度高三暑假的她,是一名准大学生。在朋友圈里,她转发了一篇“赛先生”的文章,并从文内特意摘下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奖赏是一辈子享受科学。”她喜欢这句话。 文章开头写道:大多数进入研究院做科研的学生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为科学着迷,但是他们中有很多人并没有成为成功的科学家,有些人甚至永远失去了对科学的热

在北大之外,粉饶毅、粉“赛先生”的学生很多,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王博思就是一个。

那是8月的一天,当时还在欢度高三暑假的她,是一名准大学生。在朋友圈里,她转发了一篇“赛先生”的文章,并从文内特意摘下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奖赏是一辈子享受科学。”她喜欢这句话。

文章开头写道:大多数进入研究院做科研的学生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为科学着迷,但是他们中有很多人并没有成为成功的科学家,有些人甚至永远失去了对科学的热情。为什么同样是有才能的学生,有一些成为好科学家,另一些却没有?

就是这句问话,一下子抓住了王博艺的眼睛,在读初二那年,她就有了要成为科学家的念头。文章里这个颇具诱导性的问题完全契合了女孩儿的心思,她感觉整篇文章就像为她量身定做的一样。

此后,她对这个公共号的关注一发不可收拾,如同她对这个公共号的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的关注一样。关注饶毅及其新闻两年来,王博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从此不再参选院士”,还有施一公转述王晓东对他的评价——“predictable”(意指可以预测)。

这也是外界对饶毅由来已久的印象:敢言,善言。但在今年7月,饶毅和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谢宇两位科学家一起创办并联合主编赛先生公用账号,被人称作是包括饶毅在内的新一代海归科学家改善中国科学文化环境一次身体力行的努力。

饶毅很早就有一个习惯,即阅读大量科学期刊,比如Science、Nature、Cell等,一旦看到好文章,他便会通过电子邮件将文章转发给朋友们上大学和读研究生的孩子以及自己的学生。但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而他所推崇的科普,即编译他人发表的原始论文“讲给大家听”,只有更多专业的科学家参与进来,才能把面铺得更广。

他以为,作为教师,其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当“知识的搬运工”,而课堂上的传道授业和课外的文章分享也是殊途同归,都是一个师者应该做的事情。他希望借用新媒体来搬运科学知识,让更多的学生以及社会大众浸泡在科学文化里。

一个直观的数据显示,最近20篇的赛先生文章的平均阅读量达到9000之多。赛先生的读者早已迈出了北大圈子。在中科院大学的王博艺身边,就汇聚了不少当年中学时代的生物竞赛金牌得主,在他们的微信朋友分组里,赛先生的文章常常是引爆群内话题的一个由头。

曾经,为了备战生物竞赛,王博艺在学校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下,在高中宿舍里打着手电筒自学了11门大学教材,度过了一段每天直到凌晨4点才开始睡眠的日子。那时,她对于科学世界更多的是充满了好奇,而对于科学家和科学界的理想、精神、风气,她了解得并不多。

在赛先生一篇创刊词里,她读到鲁白这样一段话——我们要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足球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样,你可以不是球员、教练或裁判,不一定要到足球场,但你可以半夜起来看球,了解球星的精彩人生。

不过,这些在课堂之外的“科学观”,并非每一个站在三尺讲台的老师,在有限的45分钟里都能开口说出来,但对不少的95后大学生来说,很多他们急于知道的道理和未来的方向,有时,只能在深夜的宿舍床铺上,通过那逼仄的手机屏幕和有限的光亮,才能觅寻和感受得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认知科学观的渠道正在从三尺讲台转移到4英寸的手机屏幕上。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