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临床诊治的盲区与对策

2013-10-2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杨天伦教授 365heart

我国将近2亿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不足10%(2002年全国调查仅6.1%),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血压的控制率近年已提高到30-50%,但高血压从整体上仍没有得到满意的控制。 这不禁让我们思索:何以高血压的控制率如此之低?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从我们医生角度考虑是否在诊治高血压的理念和方法上存在不足呢? 我们对全国部分三甲、二甲及基层医院的31

我国将近2亿的高血压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不足10%(2002年全国调查仅6.1%),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血压的控制率近年已提高到30-50%,但高血压从整体上仍没有得到满意的控制。

这不禁让我们思索:何以高血压的控制率如此之低?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从我们医生角度考虑是否在诊治高血压的理念和方法上存在不足呢?

我们对全国部分三甲、二甲及基层医院的3125名医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医生在高血压诊治中的认知和方法,对血压判断正确与否,是否深入关注血压曲线以及高血压患者整体心血管病风险。调查结果显示:

(1)绝大部分医生(80%)依靠诊室血压来诊断高血压,只有少部分医生使用动态血压(ABPM)或家庭自测血压(HBPM)来对高血压进行诊断(20%)或判断疗效(9%);

(2)仅13%的医生密切关注患者全天候的血压(上午、下午、夜间和清晨)及勺型或非勺型曲线;

(3)仅15%的医生在对高血压患者治疗前根据各项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危险分层。

由此可见,我们许多医生对血压的认知远远不够,在诊治过程中存在许多盲区,对高血压的干预治疗十分不得力,这是导致高血压控制率低下以致心脑血管事件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盲区一:仅根据诊室血压判断患者血压情况

医生在诊室中测量到的只有患者的即刻血压,但即刻血压往往不能反映患者血压的真实情况。因为患者其他时间段(尤其是夜间和凌晨)的血压,医生并不了解,存在对血压认识上的“盲区”。据观察,不少患者在清晨服药的情况下,上午血压正常,但下午、晚上、夜间、凌晨血压仍高于正常,血压并没有得到全天候的控制。医生必须全面了解患者24小时血压情况,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是重要的手段。各国指南一致认为,对血压判断的准确性相对较高的是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其次是家庭自测血压,准确性相对较低的是诊室血压。恰恰相反,我们大部分医生仅根据诊室血压对患者血压情况进行判断,这是极其武断、片面的。动态血压监测能准确全面地评估患者真实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特征,以此为基础指导降压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天候血压达标率,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

动态血压监测是发现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的有效手段。常有病人诊室血压高于正常,而回到家血压恢复正常,即所谓的“白大衣高血压”。有的医生因此诊断为高血压,甚至要求患者长期服药治疗,这是极其错误的,同时也给病人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或消除精神、情绪刺激因素后,血压一般会很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动态血压监测可鉴别高血压与这种一过性的血压升高,避免过度医疗。隐匿性高血压又称为“反白大衣高血压”,即诊室偶测血压正常,但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高于正常的临床现象,这也是高血压诊治中的“盲区”之一。研究显示,隐匿性高血压与持续性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相似。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情况的存在,就可能对患者漏诊漏治,产生严重后果。动态血压监测能有效鉴别白大衣高血压、发现隐匿性高血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临床医生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一“武器”,才能变“盲区”为“明区”,给予患者准确的诊断及恰当的治疗。

盲区二:对夜间高血压和血压晨峰关注不足

许多医生并不关注血压的“勺型”和“非勺型”曲线。正常血压呈勺型,夜间血压比白天降低约10%-20%;此外,还存在有非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10%)、深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20%)和反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不降反增)等异常的血压节律模式。非勺型高血压和夜间高血压与多种临床情况相关,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失眠、慢性肾功能不全、顽固性高血压、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代谢综合征、前列腺增生等。非勺型高血压患者与勺型高血压患者相比,心血管事件发生、肾脏和血管靶器官损害增加,预后更差。Hermida RC在MAPEC研究中对3000名受试者随访4年,证实非勺型和反勺型血压较其它类型血压有更高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因此,高血压的治疗不仅需关注白天血压的下降,更应该重视夜间血压的控制,使血压24小时达标并恢复正常的节律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危害。

清晨 6:00-10:00是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儿茶酚胺分泌活跃的一个时段。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血浆中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致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清晨血压的急剧升高容易使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即所谓的“清晨危险”。ACAMPA研究(采用ABPM)和J-MORE研究(采用HBPM)显示:约60%诊室血压得到控制的患者,其清晨血压并未得到控制,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率在清晨时段明显高于其他时段,即清晨高血压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清晨危险不仅发生在勺型高血压患者,在非勺型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率更高。因此,必须重视患者清晨的血压情况,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发现清晨高血压,医生可依据高血压时间治疗学原理调整用药,将24小时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恢复正常勺型模式,使患者安度清晨危险,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盲区三:对患者整体心血管病风险关注不足

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高血压是“心血管综合征”。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也将血压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包括高龄、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高脂血症、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这样做使高血压的治疗不仅针对血压本身,同时评估患者整体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遗憾的是,我们调查对象中仅15%的医生做到这一点。

高血压诊治前,医生必须根据患者各项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症情况对其进行危险分层,评估高、中、低危。中低危患者(1级或2级高血压合并2种以下危险因素)经过数周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血压仍不能恢复正常者,应当开始药物治疗;高危患者(1、2级高血压合并2种以上危险因素,3级高血压,或合并靶器官损害)初始即应予以药物治疗。同时,各指南中均提到,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比一般患者实施更严格的血压控制,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以及卒中后、心梗后高血压患者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在药物选择方面,应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配伍。一般情况下,推荐使用偱证医学证据充分的长效降压药,不仅降压稳定,还具有心脑肾等靶器官保护作用。同时,临床上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将血压控制逐步达标(至少4个星期),“病程长,血管硬,达标时间长;病程短,血管软,达标时间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降压药在降低心血管事件上是相似的,即血压达标是硬指标,降压治疗的主要获益来自降低血压本身。除降压以外,纠正其他危险因素也同样重要。因为这些危险因素并存时,血压和代谢性危险因素互相促进,对心血管病有叠加作用,且总体危险高于单个危险因素的总和。只有综合控制各项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达标,才能达到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目标。

本人认为,目前许多医生在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中的这些盲区是导致高血压控制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医生要全面地了解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情况,要充分掌握并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这两个重要工具,同时,它们也是两面重要的镜子,帮助医生了解对患者的治疗是否有效、合理。

治疗高血压的两个最重要的两个目标是全天候控制血压和维持昼夜血压正常节律,为此本人总结了一套高质量控制血压的“5B方法”,即:最佳的药物选择(best choice of medication);最佳的药物组合(best combination of medications);最佳的服药时间(best time to take medication);最佳的药物剂量(best dosage of medication);最佳的危险因素控制(best risks control)。通过“5B方法”及个体化综合治疗,降低患者的总体心血管病风险,达到高质量降压的目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05583, encodeId=160020055836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cef23024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临床诊治#</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3024, encryptionId=fcef2302437, topicName=临床诊治)],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thirdwx.qlogo.cn/mmopen/vi_32/Q0j4TwGTfTJnkE6UvGFfMS41qV0RicWvVTTeLMicqibeZH5GqO4YhNicyl1Y9jFhylIUBn9ntPYy9jhk5hrfic5cRYw/132, createdBy=5f822500020, createdName=ms5236388012055669, createdTime=Thu Jan 16 06:07:00 CST 2014, time=2014-01-16,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测量清晨血压,评估降压疗效

清晨,人体在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时,体内神经及内分泌系统激活(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血压也从夜间相对较低水平在清晨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对于高血压患者,清晨是十分危险的时段。很多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都于清晨高发。 高血压患者有必要通过清晨监测血压,准确评估血压控制情况,指导临床降压药物调整,因为许多诊室血压控制患者的清晨血压却未控制(图1)。从临床实践

Ann Rheum Dis:青年人血清尿酸水平与其高血压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A:男性血清尿酸水平超过345umol/l以后发生高血压风险升高 B:女性血清尿酸水平超过214umol/l以后发生高血压风险升高 研究要点: 1.本研究针对青年人的血清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进行评估。 2.青年男性在血清尿酸水平超过345umol/l以后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升高,尿酸水平每增加1mg/dl,其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25%。

JCO:高血压可增加儿童癌症幸存者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

研究要点: 1.本研究发现可控心血管风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增强了与治疗相关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高血压为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独立相关因素。 2.胸部放疗及高血压的联合效应可增强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在2013年9月3日在线出版的《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Oncology)上,发表了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Gregory T.Armstrong博士等人的一项研究结

Nat Commun:高血压或可通过小手术治疗

英国的一项新研究称,颈部一个被称为颈动脉体的副神经节与血压升高有着密切关系,动物实验显示,将其移除可显著降低血压。这一成果有望为药物治疗无效的部分高血压患者带来福音。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期刊《自然—通讯》上报告说,颈动脉体位于向头颈部位输送血液的颈总动脉分叉处附近,大小如一颗大米粒,主要作用是监测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并向大脑传递调整呼吸和血压的信号。【

PLOS ONE:吸烟极大增加女性高血压患者致死性脑出血风险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具破坏性的脑血管事件之一,死亡病例的比例达40-50%。SAH的最常见原因为脑动脉瘤破裂。如早期发现动脉瘤,则可在其破裂前予以治疗。但一些脑动脉瘤永远不会破裂,医师难以判断哪些动脉瘤会破裂而哪些不会。因而,医生们不清楚哪些患者应予以治疗,而哪些患者可以不予治疗。 芬兰一项长期、基于人口数据的SAH研究于9月9日发表于PLOS ONE杂志,研

Nat Rev Cardiol:补充维生素D对治疗收缩性高血压无益

研究要点: 1.25羟维生素D水平较低与高血压风险升高有关。 2.VitDISH试验研究了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补充维生素D对血压的影响。 3.研究结果发现,补充维生素D未能给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带来临床受益。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5羟维生素D低水平与高血压风险升高相关,然而VitDISH研究发现,对于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而言,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显著降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