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 | 永存三叉动脉(与三叉神经痛相关)

2023-10-25 影像诊断与科研 影像诊断与科研 发表于上海

永存三叉动脉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胚胎性吻合,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最常见的异常交通。

永存三叉动脉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胚胎性吻合,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最常见的异常交通。在成人中,它与多种病理疾病相关,包括三叉神经痛、眼肌麻痹、垂体功能减退、海绵窦内瘘、脑动脉瘤和后循环卒中,后者可通过前循环的盗血现象或血栓形成而发生。

因永存三叉动脉与三叉神经相临,血管搏动可能引起三叉神经痛或三叉神经分布区持续性麻痹,文献报道,PTA 对三叉神经的压迫率约 0.2%-0.6%,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原因。其次,因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经PTA 代偿供血,造成血流压力增大,使椎-基底动脉迂曲、延长,压迫邻近的三叉神经根,也可引起三叉神经痛。

PTA 的解剖及分型

一、Salas 标准分型:

PTA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按走行分为内侧型(蝶骨)和外侧型(岩骨)。

内侧型:通常起自膝部后内侧壁,从鞍背外侧壁直行穿过鞍背在在桥脑前池与BA中上端吻合。内侧型患者在行经蝶骨的垂体腺瘤手术切除时要注意避免损伤该血管,以免引发大出血。

外侧型:通常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膝部后外侧壁,从鞍背外侧缘向后弯曲绕行,在桥脑前池内行后与 BA 的中上端吻合。

 

图片

(A) :Salas内侧(蝶骨)型。左图,CTA显示来自ICA的PPTA,向内侧进入鞍区(箭头),然后穿过鞍背。右图:CTA显示PPTA连接BA。(B):Salas侧(岩)型。左图,CTA显示PPTA来自ICA,横向行进,然后穿过海绵窦。右图:CTA显示PPTA与BA连接

二、 Saltzman 标准分型:

Ⅰ型:双侧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供血均依靠永存三叉动脉,且三叉动脉吻合点下方基底动脉及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显示发育不全;

Ⅱ型:双侧小脑上动脉供血依靠永存三叉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则依靠后交通动脉

III 型:PPTA 不连接基底动脉,而是直接终止于基底动脉

IIIa、b 和 c 型 PPTA 分别终止于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常见)和小脑后下动脉。

图片

(C):Saltzman I型。左,CTA显示由ICA引起的PPTA。右:CTA显示PPTA与BA相连。在这种情况下,PPTA强烈且增生,PcomAs和椎基底动脉发育不全。(D) :Saltzman II型。左侧,CTA显示左侧PPTA和左侧胎儿型PCA;右,CTA显示右PCA从专利PcomA接收血液供应。近端BA发育良好。(E) :Saltzman组合型(I+II)。左侧,CTA显示左侧PCA为胎儿型,与BA不相连,右侧PCA源自BA,未见PcomA;右图:CTA显示PPTA来自左侧ICA。椎基底动脉发育正常。(F) :CTA显示由ICA引起的IIIa型PPTA,然后延伸到相反的SCA。(G) :ICA的DSA显示由ICA引起的IIIb型PPTA,然后延伸到AICA。(H) :ICA的DSA显示由ICA引起的IIIc型PPTA,然后延伸到PICA。AICA,小脑前下动脉;BA,基底动脉;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颈内动脉;L、 左;PCA,大脑后动脉;PcomA,后交通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PTA,持久性原始三叉动脉;R、 右侧;SCA,小脑上动脉;VA,椎动脉。

图片

​椎基底动脉系统示意图,a)无PTA,b)Saltazman 1型PTA,PTA近端BA发育不全,c)Saltazman 2型PTA,PCA主要由PcoA提供。BA–基底动脉,ICA–颈内动脉,PCA–大脑后动脉,PcoA–后交通动脉,PTA–永存三叉神经动脉,VA–椎动脉

病例分享

图片

头部 CT 扫描显示 PTA,a ) VR技术显示 PTA 与 BA 末端部分吻合左侧 ICA,b )箭头表示源自左侧 ICA 的 PTA,c ) 箭头显示吻合口近端发育不全的 BA。IC – 颈内动脉,T – 三叉动脉,B – 基底动脉,P – 大脑后动脉

图片典型PPTA。(A,B):后-前(A)和上倾斜MRA视图(B)显示了SCA和AICA之间从海绵状ICA到BA的典型PPTA(星号)。箭头(A)表示AICA的起源。AICA,小脑前下动脉;BA,基底动脉;颈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PCA,大脑后动脉;PcomA,后交通动脉;PPTA,持久性原始三叉动脉;SCA,小脑上动脉;VA,椎动脉

图片

(a)轴向 FSE T2 加权图像显示血管出现的流动空隙(箭头),从右侧海绵窦延伸到桥前池。(b)这种异常血管在MRA 上得到证实,其中近端基底动脉显得很小,并且异常血管源自右侧颈内动脉的海绵状部分(箭头),可以看到对远端基底动脉的供血,它直接连接到小脑上动脉的起源处。双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全。这些发现与持续的原始三叉动脉一致。

图片

[A-C]轴向T1显示PTA(箭头)在蝶鞍外侧和三叉神经根之间向后下方行进。[D-F]MR血管造影术MIP投影显示PTA(箭头)从海绵状ICA产生,连接基底动脉。

图片

TOF MR脑动脉图显示,一条异常动脉起源于左侧ICA的海绵状段,向后延伸,位于鞍外侧,在鞍背水平向内侧弯曲,并穿过它与小脑上动脉起点下方的基底中动脉汇合,这表明存在持久性三叉动脉(PTA)的外侧(岩侧)变体。MRA TOF的矢状MIP图像显示ICA和PTA近端形成的“TAU”或“三叉戟”征。

病例分享:与三叉神经痛有关

图片

74岁,女性,进行磁共振和磁共振血管造影以评估三叉神经痛原因。图1 . 轴向平面的 3D 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造影图像显示了一条异常血管,即 PTAV(箭头),源自左侧海绵状 ICA(星号)。

图片

轴向 3D T2 序列 (A) 显示 PTAV(箭头)的血管环在其起源于外侧脑桥时邻接左侧三叉神经(星号)的根部。当血管向后走行时,它行进到三叉神经下方。矢状 3D T2 序列 (B) 显示 PTAV(下箭头)使左侧三叉神经(上箭头)从 V3 纤维所在的神经下表面偏转。这一发现与患者左侧 V3 分布的疼痛一致。

图片

 CTA 图像示 PTAV(箭头)起源于右侧ICA海绵窦段(星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天下第一痛之三叉神经痛!诊疗进展请收藏!

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现状,对发病机制及诊疗 技术、诊疗理念的新进展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作一 综述,以期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叉神经痛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应用比较及推荐

当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时,手术治疗(经皮微创介入治疗、开放手术治疗)能给患者带来较好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

三叉神经痛、偏侧面肌痉挛丨影像诊断要点

三叉神经痛概述血管袢在沿脑桥侧面的三叉神经根入口处压迫三叉神经影像高分辨T2WI显示在桥小脑角三叉神经入口处出现匐行性不对称性信号流空(血管)侵犯血管: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机制、分类、症状及诊断标准和治疗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三叉神经痛的诊疗研究进展

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现状,对发病机制及诊疗 技术、诊疗理念的新进展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作一 综述,以期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血压心率忽高忽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时发生了什么?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射频热凝术时血流动力学突然变化的临界点,以及是如何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