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伪审稿专家正毒害学术出版

2014-11-28 孙学军 孙学军

一些头脑灵活的不良学者,巧妙利用学术杂志推荐审稿人的方便,大肆伪造假同行,达到绕过审搞人自我审稿的目的,这一现象已经造成许多杂志的名誉蒙受损失,从已经被调查清楚和公布的资料看,这一问题普遍存在,显然存在更多没有被发现的更隐蔽的伪审稿人。这一问题已经受到学术出版机构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限制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都知道劝说工作繁忙的学者评阅杂志有多难,这也是为什么

一些头脑灵活的不良学者,巧妙利用学术杂志推荐审稿人的方便,大肆伪造假同行,达到绕过审搞人自我审稿的目的,这一现象已经造成许多杂志的名誉蒙受损失,从已经被调查清楚和公布的资料看,这一问题普遍存在,显然存在更多没有被发现的更隐蔽的伪审稿人。这一问题已经受到学术出版机构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限制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都知道劝说工作繁忙的学者评阅杂志有多难,这也是为什么The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会遇到韩国金容大学一名学者Hyung-In Moon伪造专家自审论文的尴尬。

这些审稿过程表面上没有问题,而且也会有如何改进稿件的建议,比较奇怪的是审稿速度很快,经常在24小时内完成,杂志主编Claudiu Supuran开始怀疑这些审稿存在异常。(如果不是那么快,大概就非常难发现了)。2012年,他知道Moon所以审稿很快竟然是因为自己给自己审稿。

Informa Healthcare公司的许多杂志都邀请作者建议审稿人,这种方式也在学术期刊中被普遍采用,Moon投稿时给杂志提供审稿人姓名,这些人有的是真实的,有的虚构的。邮件地址是他自己或同事的。他的这一行为导致Informa 公司杂志的28篇论文被撤回,一名杂志编辑辞职。

更有名的一位是台湾的Peter Chen。7月8日,Retraction Watch网站公开了这一丑闻的部分细节。SAGE 公共事务负责人Daniel Sherman说,此事最早在2013年5月被发现,该杂志的一名作者收到2个对他在JVC提交的论文质疑的邮件,这名作者将此邮件转发给SAGE。两位质疑者声称在某一大学任职,但没有用该学校的官方邮件,而是用Gmail邮件,SAGE随后通过两位学者其学校邮件和他们联系,发现至少其中一位学者没有使用Gmail帐户,是被人冒充。这引起了出版社的警惕,随后SAGE进行了秘密调查,调查发现这个人曾经多次使用同一Gmail帐户在SAGE 的ScholarOne投稿系统上投稿。质疑邮件中,也提供了关于这些论文的共同作者和建议审稿人信息。当对这些审稿提交时间核对后发现,有时审稿意见竟然在要求审稿后几分钟内提交。

调查发现JVC的审稿系统出现混乱,很少几个审稿人相互审稿的情况反复发生,有的曾共同发表过论文。对其中60篇论文的130个作者电子邮件联系,没有任何一个邮件回复。这些论文的共同作者是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Chen-Yuan Chen,论文作者署名Peter Chen。2014年5月,SAGE通知这些地址,这些论文将会在7月被全部撤回,但仍没有任何回复。根据SAGE的官方声明,Chen今年2月就已从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辞职。事件导致一名台湾教育部官员也因为这一事件受到牵连。

真相是这样的,这名台湾的Chen教授,利用伪造的专家身份,自己冒充其他专家的名义,审阅自己投稿的几十篇论文。根据SAGE的审稿政策,作者投稿时可推荐审稿专家,但是这些被推荐专家身份并没有被JVC认真审查,自动被采纳。JVC主编一直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退休物理学教授Ali Nayfeh担任,也因为该丑闻已经辞职。Sherman说,允许作者建议审稿人是杂志采用的普遍方法,对某些相对冷门的研究领域,这一作法十分有用,能给编辑提供很大便利。但SAGE有明确规定,任何审稿专家的身份必须审核。确实如此,许多杂志如《科学》和《自然》等顶级杂志,也会让作者投稿时建议审稿人,但不会完全依赖作者的推荐。最终决定某一学者是否可作为审稿人,有严格的资格条件,而且身份认证并不复杂。

Moon和Chen虽然十分恶劣,但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过去2年内,至少有6例同类案件被发现,超过110篇论文因伪审稿人问题被撤回。所有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编辑按照计算机系统盲目接受作者建议的审稿人。除了Informa,这些情况在Elsevier、Springer、Taylor & Francis、SAGE和Wiley等大型出版公司也先后发生。

这一尴尬问题让许多出版公司高度重视,并制定响应的应对措施,最近收到BMC公司给各位杂志主编的一封邮件,也对大家提出要重视这个问题。

2012年,Elsevier的杂志journal Optics & Laser Technology撤回了11篇因为主编帐户被偷窃非法委派审稿人并最终接受的论文。Elsevier随后启动了预防伪审稿人行动,包括对100个杂志帐户安全性保护的措施,这显然可以减少这种恶意冒充主编行为的发生。

为确定审稿人身份,Elsevier已经加入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是一种识别学者个人身份的合作系统,能将作者在所有学术机构发表的论文集中检索出来。ScholarOne已经计划加入ORCID组织,但每个杂志将自己决定是否采用该系统。由于并不是所有学者都使用ORCID,这限制了利用该系统寻找审稿人的全面性。作为一种开发系统,ORCID也有可能被黑客伪造。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长。没有任何绝对保险的工具避免这种龌龊行为的发生。

一些专家建议停止作者建议审稿专家的做法,由编辑委派。学术出版伦理委员会主管Natalie Ridgeway认为,避免伪审稿人的最好做法是经常检查姓名地址等信息,并定期联系他们。

原始出处:

Cat Ferguson,Adam Marcus & Ivan Oransky. Publishing: The peer-review scam. Nature, 27 November 201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80393, encodeId=b08018803934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b2112532d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Nat#</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532, encryptionId=3b2112532d8, topicName=Na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e6f107, createdName=liye789132251, createdTime=Sat Aug 08 20:48:00 CST 2015, time=2015-08-08,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93052, encodeId=9e2c1393052c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4b8461652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审稿#</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6165, encryptionId=a4b84616527, topicName=审稿)],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00622500123, createdName=12498a49m60暂无昵称, createdTime=Sun Nov 30 02:48:00 CST 2014, time=2014-11-30,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5-08-08 liye789132251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80393, encodeId=b08018803934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b2112532d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Nat#</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532, encryptionId=3b2112532d8, topicName=Na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2e6f107, createdName=liye789132251, createdTime=Sat Aug 08 20:48:00 CST 2015, time=2015-08-08,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93052, encodeId=9e2c1393052c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4b8461652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审稿#</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6165, encryptionId=a4b84616527, topicName=审稿)],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00622500123, createdName=12498a49m60暂无昵称, createdTime=Sun Nov 30 02:48:00 CST 2014, time=2014-11-30,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审稿人审稿的十项注意

     与博友们分享一下不久前我收到的一份有点特别的审稿意见:这位评审人在审稿意见中首先详细地阐述了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所总结的审稿注意事项,并表示“在每一份评审意见中都会将这些内容作为先导,既作为对作者的承诺,也作为对自己的提醒”。1. 基于稿件本身而不是自己的期望来做判断。2. 对研究方法的评判要以作者的假设和合理性作为依据。3. 不要求或暗示作者引用自

第一次做PLOS ONE的独立审稿人

   一直很眼馋传说中的各位牛人从博士阶段就接受各种审稿邀请,感觉上似乎化学学科比生物行业发文章更快,审稿机会也更多,比如马臻老师审着审着就到了审不过来的程度。这周终于盼到自己第一次做独立审稿人,也算尝了尝鲜。    过程是这样的,虽然我主要的方向是肥胖,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基础研究,但经过五年的写文章投稿修稿,已经蛮有经验的了,高年级的

给Science审稿的心得与失望

为了避免某些人的闲话,本来不想再说为Science审稿的事了,但审完之后感觉有很多话又不吐不快。有些感想,说出来也许有助于大家更好地认识所谓顶级期刊的真面目;有些问题可能也是我们自己投稿时,常出现的。首先想说,传说中的CNS中的S(Science)跟其他学术杂志本质上没什么两样。它的审稿人有时候可能只有两个(至少我接的那篇包括我只有两个审稿人)。以前听朋友说,号称环境领域最好的杂志EST(Envi

英文期刊审稿之痛

最近这个假期过得很辛苦,本来自己就有一堆事,又赶上接二连三地收到了近十篇英文杂志的审稿邀请。我这个人面子比较薄,实在不好意思拉下脸来拒绝别人。可有些文章,说实话,审起来,真得很头疼,尤其是好几篇来自祖国亲人们的稿件。这里不是矫情,对于英文写作,虽然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但有些话还是要一吐为快,为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按理说,英语的教学在神州大地上轰轰烈烈地搞了几十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全

国外知名学术期刊:网络公开审稿

在公开审稿的机制下,审稿过程的三大主体——编辑、审稿人与作者同时处于社会的全程监督之下,这些学术共同体的成员自然会珍惜自己的荣誉和公信力。对编辑来说,会在选择审稿专家及编排稿件的过程中更为谨慎、负责和自律;对于作者来说,在学术期刊联网的条件下,他们若有一稿多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在其文章正式发表之前,广大网民就有可能发现并及时处理;秉公审稿的专家也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扩大其学术影响力。 学术期刊审

关于SCI文章投稿、审稿、改稿、校稿、发表过程所用时间及问题小议

由于最近经常讨论关于审稿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及文章接收后的校稿等待时间等等,特写一下个人的投稿经历及 一些观点,可能太罗嗦,想到哪说到哪,仅供参考,希望有一点帮助。除了几个非常快的刊物外,说一下常规过程,一般刊物收到稿子后,先有分管格式的文字编辑审查一下,看是否符合他们的格式,document全不全,human study有没有登记号,不符合要求的打回改格式或补材料再投。然后文章都要先分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