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

2014-12-09 依庄防 科学网

今年10月份我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一群同行见面,并做为期5天的workshop(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大家合力出一个期刊杂志的special issue(特辑)合集,一共7篇文章。见面之前我认真的阅读了其中两位同事的博士论文,和我们这次的主题相关。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诉他们说,hey,我认真的读了你的论文,他们无不惊讶的看着我。第二天其中一位同事过来开玩笑说,我昨天和我太太Skype的时候

今年10月份我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一群同行见面,并做为期5天的workshop(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大家合力出一个期刊杂志的special issue(特辑)合集,一共7篇文章。见面之前我认真的阅读了其中两位同事的博士论文,和我们这次的主题相关。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诉他们说,hey,我认真的读了你的论文,他们无不惊讶的看着我。第二天其中一位同事过来开玩笑说,我昨天和我太太Skype的时候告诉她说你看了我的论文,她问我“Why would she do that(潜台词是说:她是脑子坏了吗?为什么要看你的论文)”。听到这里我们一大群同事都笑了。我觉得这是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懂的笑话——-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写的东西,最后到底有多少个人看。有一种名人效应,就是你开始做东西没人知道,后来有一群人觉得你做了好工作就开始引用,然后你就出名了,出名了,关注你的工作的人就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雪球效应,是每一个做科研的人的梦想的吧。但是。。。。。。

我常常问我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花那么多时间计算,建模,写科技论文发表,审稿,再修改,再审稿,再修改(这个过程可以一直无限循环下去)。Publish or Perish大家一直说。研究成果或发表或(死亡)被打在十八层地狱---这是作为科研人员只要在正统的研究所或者大学想被升职,想做滚雪球的最核心,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通常只有的这两种选择Publish or Perish。这个过程又是及其的漫长和痛苦的。我读博士的时候为了发表一篇SCI用了非常久的时间,两位审稿人觉得写得非常不错,方法和讨论都很到位。当时第三位审稿人一直不给意见,我们非常苦恼,一直写信追问编辑,编辑说那位审稿人一直不回复。后来ta终于回复了,说他不同意发表我的文章,因为我在回答他的提问的时候非常的粗鲁。我记得我的文章里写的是A内容,他却一直问我B问题,明显他并没有阅读我的文章。所以我记得我回答他的时候明显是没有耐心的---真是年轻气盛觉得没他这么欺负人的。后来历时两年终于发表了。我和我导师开玩笑说,发表文章根本不是做science(科研)的一部分,导师说的确是这样的,发表文章的确像是搞政治辩论一样的,人总会想法设法挑各种毛病拒绝你。

发文章这件事情,有些人花长一些时间,有些人花短一些,但总是要想方设法把自己手头的活计卖出去。是个菜鸟就花多点时间,虚心接受各种意见,是个熟练工出活快一点。做科研发文章这件事情,其实和工厂里面做工的伙计是一样的。不过我们总是自认为自己聪明那么一点点,做出来的工作有用那么一些。但是最后有几个人在读我们的工作?我觉得下次和同事见面,我们不要问你的文章发了吗?而应该问,Hey,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了?

有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了解你的工作?这个问题可以直指:

1.你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吗?

2.你的工作是让人感觉有趣的吗?

3.你的工作是有用的吗?

4.你工作成果是公开发表的吗?

你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吗?

总体上看来我们注定不会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因为90%以上的SCI杂志是英文发表的,我们要用不是自己母语的语言讲故事---很难绘声绘色,很难引经据典。我们都羡慕欧美人下班了可以回家陪家人,但是,我们要在科研,发表文章之余还要邯郸学步用英文讲故事。而且我们从小被教育当作听故事的人,偶尔有些人学会发出声音,年纪小的被认为叛逆大的被认为是愤青。总之,好孩子好学生好青年都不想和他们做朋友。

这回,来到北美之后,我也高大上的订阅了Science,一年才50美金还有一件免费的t-shirt,每个星期都在期待中收到杂志,然后一篇篇的翻看,看的好多文章都觉好有意思(除了杂志末尾那几大长篇翻过不看)。就常常问自己,人家用的英文那么简单,为什么我就写不出来呢,为什么我就写不出来呢????杂志扉页上,那个女大主编都会写前言,每次看到她写的东西---都在感慨,为什么她讲的每一件事情我都觉得是当务之急那么切中要害!!!

你的工作让人感兴趣吗?

除了要会讲故事,做的工作本身有兴趣也很重要。这个就没有什么好说的,有时候做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每天早上起床都很开心,很期待去完成它。忘记时间的感觉,总是让人愉悦的。这个愉悦其实传达到读者哪里除了讲故事的技巧,使用的语言,故事的构架都非常重要。看了这些science的文章,有时候感慨的理由是,这个(些)作者怎么知道我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就觉得他们是站在我这个读者的角度在讲这个故事。读着听着就感觉非常自然和非常舒服---这也是让别人对你的工作感兴趣的手段之一不是么。我们有时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思,但是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大部分时候,我们真的是在讲自己的感受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尝试猜测别人的兴趣点,这个既有挑战当时完成了就是就好有成就。

你的工作有用吗?

应该有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的有用的。有用性,从小处可以问:别人看了会受益的吗?谁会是最终的受益者?会有多少人受益?工作成果最后会转化成生产力吗?会变成不可替代的技术吗?最后会变成经典吗?会被写进教科书吗?会改变社会/个人的行为吗?会变成政策决策的一部分吗?

如果以上的问题的回答是YES, 那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工作成果是公开发表的吗?

我们时常在抱怨科研评价体系和指标总是是把SCI放在最前面。但是我们发表那么多的SCI到底为了什么?尝试在饭桌上给小学中学同学讲讲你做的工作。他们如果觉得你的工作非常有意思,但是他们接触得到你发表的这些知识吗?他们是免费的吗?回答是“不是”。抛开高校研究所巨额购买的数据库不说,我们自己每天都挤破脑袋为了多发几篇SCI,最后的英文成果除了几个同行阅读之外,引用之外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我们有时候抱怨民众不懂科学不觉得科普重要,问题是,我们帮助培养了他们的科普趣味了吗?我们抱怨国外数据商奸诈的捆绑销售,但是我们能不用他们的数据库吗?我记得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时候选上了一门课叫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老师提到上世纪80年代是日本大量投入科研的时期,投入的gnp甚至超过了美国,而且他们当时是用日文发表的成果,和中小型企业也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科研经费的投资回报率非常高。我们是不是也该考虑,用中文发表成果,让成果最快最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是不是可以通过不同手段让研究成果更快传到我们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同学的同学,家人的家人那里?如果您现在反驳我说我们做科研需要有国际影响力?需要交流?那么这个影响力最后最直接的评价是什么,是收到国际著名杂志说中国的科研水平很高?(请参见:http://www.nature.com/press_releases/nature-index.html)交流的结果是做出更好的工作吧,那更好的工作最终的目的不是有用吗?如果在乎SCI的成果发现发表文章数量年年攀升然后沾沾自喜一秒钟?一秒钟之后该干啥干啥,然后呢忙着写文章发表?然后呢?忙着写文章发表?

我最后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是我一直弄不明白的),我们以其抱怨科研评价体系不公,花那么长时间抱怨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创自己的评价体系?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在别人设计的游戏规则里玩游戏呢(情境请参照狗咬自己的尾巴转圈圈)?还是聪明人都忙着发文章去了?有点权势的人自己不干活忙着指挥别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中美期刊论文比较(1996~2013年)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9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至2014年(截至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论文共被引用1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同时,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继续提升,进入本学科前列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加。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表示,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的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

在线协同写作工具助力论文写作

当Fernando Cagua准备撰写一篇关于鲸-鲨旅游经济的论文时,他没有启动word软件,而是打开了网络浏览器上的协同写作软件。Cagua是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生态学家,现在已经习惯了利用网络协同写作工具,使用这种工具,他和三名合作者可同时编辑同一篇论文。过去几年,这种协同写作软件迅速流行起来。虽然这些工具有不同特点,但一般都能满足多个作者同时写作的需要。一些开发者甚至希望利用这种方

Curr Biol:你睡着了,你的脑子还醒着

在周星驰的经典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苏灿梦中学艺,领悟了丐帮绝学“睡梦罗汉拳”。这样的情节或许并非只是异想天开,在睡眠中进行习也许真的有可能成为现实。近年来,科学家们逐步发现,睡眠并不只是“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这么简单,我们的大脑在睡觉时依然能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在最新一期的《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的席德·奎德(Sid Kouider)团队指出:人

Nature:世界高引论文Top100

这份百强名单的入围资格是引用次数超过12,119。令人意外的是,许多特别知名的论文并未入榜,比如DNA双螺旋结构的确定。而1951年发表的一种蛋白定量方法,狂揽三十多万次引用,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该文章的作者,美国生化学家Oliver Lowry也对此感到困惑。 NO.1 生物学技术(Biology lab technique)引文百强主要被蛋白质生化论文所占据。1951年发表的Lowry蛋白定量

盖茨基金会要求旗下论文直接免费获取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一家全球卫生研究的主要投资者——将在开放获取运动中再创新标杆,该基金会计划要求它所资助的研究人员仅在完全开放获取性的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该政策将在2017年开始推行。在此之前,受其资助的研究人员可以在订阅类期刊上发表文章,只要这些期刊的文章在12个月内可以免费获取。但在此之后,这些期刊必须是完全开放获取的,这意味着文章在发表后的第一时间即可供任何人阅览。而且,

Nature近期十大受关注论文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近期Nature下载论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4年9月8日 ~ 2014年10月8日): 明确复杂分子的流水线合成 Nature 513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