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北京大学杨洋/杨恩策团队合作研究发现KAT7可能作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
研究发现在DNA损伤刺激下,由巴豆酰转移酶hMOF促进的KAT7巴豆酰化与由去乙酰化酶HDAC2调节的K432残基的乙酰化竞争。
生存率飙升至97%!益生菌如何“逆天改命”,重塑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格局
近日,一项发表于《BMC Gastroenterology》的最新研究表明,益生菌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化疗药物,不仅能改善mCRC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和肠道免疫,还能显著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Sci Rep:补中益气汤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与迁移
本研究采用LC-MS分析了补中益气汤的化学成分,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补中益气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细胞实验进行了初步验证。
研究发现:每天喝点小糖水,结直肠癌风险会翻倍!
《Gut》研究显示,经 24 年随访 95464 名女性,发现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早发性结直肠癌风险显著相关,代糖饮料等则关系不大,纯净水和茶有降低风险趋势。
结直肠癌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及不同指南预防性抗凝概述
本文就现有的国内外结直肠癌VTE风险预测模型及不同国家肿瘤患者静脉血栓防治指南的预防性抗凝建议进行综述,为后续进行国内结直肠患者精准的VTE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
CCR:结直肠癌术后14天和30天血检ctDNA “双点” 策略,精准预判复发,助力尽早化疗
本研究表明,早期ctDNA采样可行且具有高度的预后价值。后期补充检测可能提高灵敏度,同时让大多数ctDNA阳性患者尽早开始ACT。
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强强联合Nature Cancer,揭秘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
本文揭示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重塑机制,特别是间皮细胞的间充质转化和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
Nat Cancer:复旦大学蔡国响等表明微生物菌群失调、中性粒细胞募集和间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促进结直肠癌腹膜转移
该研究表明微生物菌群失调、中性粒细胞募集和间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促进结直肠癌腹膜转移。
大咖谈| PET/CT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评估中的作用
CT诊断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敏感度为25%-100%,特异度为78%-100%。 如果腹膜转移结节直径小于5 mm,CT敏感度仅为11%-48%。临床需要新型腹膜转移诊断技术。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临床实践指南:结直肠癌外科(2024)更新解读
本文结合临床经验及最新研究进展,从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外科处理原则和辅助治疗4个部分对V1~V5版结肠癌指南和V1~V4直肠癌指南外科部分的更新进行解读。
Nature Genetics:结肠癌治疗新突破:胎儿基因程序如何让癌细胞“返老还童”耐药?
研究发现结直肠癌癌细胞有 “双重身份” 转换能力,APC 基因失活启动细胞重编程,YAP 与 AP-1 是细胞可塑性推手,标准疗法失效,双靶向策略或破局,为 CRC 治疗带来多方面启示。
60%患者肿瘤缩小,近70%持续缓解超6个月!《自然-医学》:双靶联合化疗或为结直肠癌一线治疗新策略
《自然 - 医学》发表 BREAKWATER 3 期研究中期结果,对于 BRAFV600E 突变型 mCRC 患者,encorafenib +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 ORR 更高,临床获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