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这个物理学家引发了一场医学革命?

2018-10-23 Why君 DrWhy

1895年,离圣诞节还有三天,一位50岁的教授想给妻子一个特别的圣诞礼物。于是,他神秘兮兮地把妻子带到了自己的实验室。然后,他让妻子把手放在实验室的一台仪器前,过了一会儿,他兴冲冲地拿着下面这张照片给妻子看,满心期待妻子惊喜的表情,没成想听到的却是妻子惊吓的回应:“我看到了死亡!”这只戴着婚戒的手,已经撒狗粮120多年了是的,这个把惊喜搞成惊吓的教授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R

1895年,离圣诞节还有三天,一位50岁的教授想给妻子一个特别的圣诞礼物。于是,他神秘兮兮地把妻子带到了自己的实验室。

然后,他让妻子把手放在实验室的一台仪器前,过了一会儿,他兴冲冲地拿着下面这张照片给妻子看,满心期待妻子惊喜的表情,没成想听到的却是妻子惊吓的回应:“我看到了死亡!”

是的,这个把惊喜搞成惊吓的教授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R?ntgen)。

而这张照片就是伦琴的妻子安娜(Anna Bertha R?ntgen)的手部X射线照片,这张照片开启了用X射线观察人体的历史新篇章,也引发了一场浩荡的医学革命。

全世界的狂欢

其实早在1895年的11月8日,伦琴就已经发现了X-射线,只是当时他也不能确定这是一种新射线。所以,他独自一人花了6个周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甚至还吃住在实验室[1]。(别问为什么,谁还不想当个第一名呢!)

就在伦琴给妻子送上这个特别礼物后的第六天,也就是1895年12月28日,他向维尔茨堡物理和医学学会提交了一篇名为《一种新射线——初步报告》的论文[1]。在这篇德文论文中,伦琴把这种新射线命名为X射线(X就经常用来表示未知的么)。

1896年1月5日,这个大发现被奥地利的一家报纸报道了[1]。很快,这个爆炸性新闻就经由电报传遍了世界各地,人们知道德国的物理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射线,可以穿透人体看到骨骼,这简直太神奇了!

伦琴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德意志的骄傲。1896年1月13日,伦琴就成为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座上宾,并被授予了普鲁士二级皇冠勋章[1]。当然,伦琴也因此在1901年成为了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这个大发现也让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充满了好奇。《纽约时报》在1896年1月16日的文章中激动地写道:“这座城市中的科学家们,正急不可耐地等待着英文期刊,能够给出伦琴教授这一摄影技术的全部细节!”[1]

他们还在文章结尾写道:“这将让外科医生们发现患者体内的异物,变革现代外科手术!”[1]

《纽约时报》的期待很快就得到了回应,《柳叶刀》杂志作为第一个英文医学期刊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报道,虽然一开始持怀疑态度,但到1896年1月底时就对此充满了热情[2]。

而且,《纽约时报》的预测一点也没有错!

1896年1月12日,德国牙医Otto Walkhoff就身先士卒,接受了25分钟的X射线照射,拍下了自己牙齿的照片[3]。

1896年2月5日,苏格兰医生在格拉斯哥皇家医院展示了X光机,并在同一年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放射科[4]。

1896年2月7日,一名腿部中弹的加拿大男子在麦吉尔大学接受了45分钟的X射线照射,他的医生借此帮他成功取出了位于胫骨和腓骨之间的子弹[4]。

X射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遍了世界,而那时的中国也不例外。

1896年3月《万国公报》就做了相关报道:“今有专究光学之博士,曰朗得根,能使光透过木质及人畜皮肉,略如玻璃透光之类。”[5]

相传,当年李鸿章在出访欧洲期间,还在德国感受了一把X射线技术,看到了留在他左脸颊的子弹(这颗子弹是马关谈判期间日本刺客干的)。

总之,世界人民对这项技术的狂热,简直到达了难以描述的程度……

先行者和殉道者

受伦琴发现X射线的启发,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居里夫妇(Pierre Curie/ Marie Curie)先后发现了铀、钋和镭的放射性[6]。

而这又给医学点了一把火!医生们不再满足于X射线的诊断,而是将其用到了治疗上。

1896年12月24日,奥地利医生Leopold Freund开始采用X射线给一个5岁的小姑娘治疗背部的黑痣,结果是治好了!Freund把自己的这个试验性治疗方案总结得有理有据,并于1897年发表了论文,提供了X射线治疗的第一份科学证据[7]。

1897年,德国医生Hermann Gocht把X射线用到了乳腺癌的治疗上,貌似见效了。这让Gocht非常兴奋,紧接着他又把X射线用到了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上,结果治疗了2天之后,患者的疼痛就明显减轻了[8]。

更为传奇的一幕是,1908年法国医生Antoine Béclère给一名16岁的子宫肌瘤患者采取了X射线治疗。这名女性患者不但把病治好了,而且还健康地长大了。到1931年的时候,Béclère得知这位女性已为人母[9]!

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是,在一战中,居里夫人发明了车载X射线设备[10],可以让法国军医在战场上借助X射线给伤兵及时取出体内的子弹。此外,她还招募并培训了一批女性志愿者操作X射线设备,这也可以算作是战场上的一道风景。

可以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狂热地利用着X射线,而且这股热情还让人们把X射线的安全性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没有人相信X射线会有副作用,所以那个时候的X射线操作几乎没有任何防护设备!

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提到了X射线照射之后的不适,而更多的人却成为了X射线的殉道者。

比如,上文提到的德国牙医Otto Walkhoff就表示,接受X射线照射的那25分钟简直是一种折磨。后来,他发现有些接受X射线照射的患者,头发掉得很严重[3]。

大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Edison)在开发X射线荧光管时发现,X射线会刺激眼睛,他提醒大家在用X射线时要小心[3]。

只是,这个提醒来的太晚了!

爱迪生的助手Clarence Dally就因为过量暴露于X射线先是皮肤溃疡,最终在经历了144次植皮手术和双侧手臂截肢之后,于1904年死于转移性皮肤癌[11],年仅39岁。

上文提到的那个用X射线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德国医生Hermann Gocht因为常年接触X射线,最后死于癌症[8]。

居里夫人最后也因为辐射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去世了[12]。

1936年,德国伦琴射线协会专门在汉堡圣乔治医院树立了一块纪念碑[13],纪念那些为了X射线和镭研究而逝去的人们,石碑上刻着15个国家的169个人的名字,Hermann Gocht、居里夫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纪念碑的铭文[13]如下:

致所有国家的伦琴学家、放射科医生,

致那些为了抗击疾病而献出生命的医生、物理学家、化学家、技术人员、实验室助理和护士,

他们是X射线和镭在医学上安全有效使用的英勇先驱,

他们永垂不朽!

疯狂过后的清醒

这些悲惨的事例并没有引起普罗大众对X射线辐射的足够重视。更为夸张的是,X射线的商业化应用一度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20世纪上半叶,凡是跟X射线扯上关系的商品,都摇身一变成为了热销商品。就连鞋店都为顾客提供X射线设备,以便顾客观察穿上鞋之后的脚部形状。

不过,科学界在狂热过后还是最先清醒了过来。

上文提到的法国医生Antoine Béclère在使用X射线的过程中,很早就发现“少量多次(“fractional and repeated doses”)”使用X射线治疗的效果要比“大剂量(massive doses)”效果好[9]。

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赫尔曼?穆勒(Hermann Muller)在研究果蝇突变体时发现,X射线可以诱导果蝇的基因突变、增加突变率。这个发现让科学界意识到X射线照射的副作用不仅仅是脱发、刺激眼睛和皮肤那么简单,更可怕的是导致基因突变[11]。

Hermann Muller

20世纪30年代,铅衣、铅手套等防护设备开始用到了临床上,紧接着铅围脖、铅眼镜也成为了介入科医生的必备品[14]。

二战期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爆炸的两颗原子弹,让人们彻底认识到了辐射问题的严重性。

70年代,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提出了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正当化(justification)、最优化(optimization)和剂量限制(dose limitation)。其中的最优化就要求所有放射性暴露应保持在合理可行的最低水平[11]。

这么多年过去了,相信多数人已经知道辐射的危害了。但是,那位爱包如命、爬进安检机的大妈又是怎么想的呢?

诚然,如今的放射医学已经不再单单是X射线了,但毫无疑问X射线带来了一场医学诊疗的大革命。

不过,回顾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似乎应该再次认真思考一下:新技术到来之时,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Dr. Why 突然想到

年轻的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们,莫着急啊!你看,伦琴到了50岁才有那么大的成就,快算算你离50岁还有多少年,慢慢坚持下去吧!

参考资料:

[1] Assmus A. Early history of X rays[J]. Beam Line, 1995, 25(2): 10-24.

[2] Lentle B, Aldrich J. Radiological sciences, past and present[J]. The Lancet, 1997, 350(9073): 280-285.

[3] Sansare K, Khanna V, Karjodkar F. Early victims of X-rays: a tribute and current perception[J]. Dentomaxillofacial Radiology, 2011, 40(2): 123-125.

[4] Donya M, Radford M, ElGuindy A, et al. Radiation in medicine: Origins, risks and aspirations[J]. Global Cardi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2015: 57.

[5] 徐生忠. 近代中国报刊对X射线知识的传播[J]. 莆田学院学报, 2012, 19(4):83-87.

[6] Reed A B. The history of radiation use in medicine[J]. 2011.

[7] Kogelnik H D. Inauguration of radiotherapy as a new scientific speciality by Leopold Freund 100 years ago[J].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1997, 42(3): 203-211.

[8] Artico M, De Caro G M F, Fraioli B, et al. 1897—celebrating the centennial—Hermann Moritz Gocht and radi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J]. Acta neurochirurgica, 1997, 139(8): 761-763.

[9] Androutsos G. Antoine Beclere (1856-1939): founder of radiotherapy[J]. JOURNAL-BALKAN UNION OF ONCOLOGY, 2002, 7: 169-174.

[10] Magiorkinis E, Vladimiros L, Diamantis A. The early history of military radiology (1896–1916): from Wilhelm Conrad R?ntgen to the first world war[J]. Balkan Mil Med Rev, 2010, 13: 163-9.

[11] Bui-Mansfield L T, Sutcliffe J B. Nobel prize laureates who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radiology[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tomography, 2009, 33(4): 483-488.

[12]https://theconversation.com/marie-curie-and-her-x-ray-vehicles-contribution-to-world-war-i-battlefield-medicine-83941

[13]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nument_to_the_X-ray_and_Radium_Martyrs_of_All_Nations

[14] Scatliff J H, Morris P J. From R?ntgen t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he History of Medical Imaging[J]. North Carolina medical journal, 2014, 75(2): 111-11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98008, encodeId=b9ca1e98008b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85d6e8024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物理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7802, encryptionId=485d6e8024b, topicName=物理学)],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4736501, createdName=xiaoyang_ambs, createdTime=Wed Aug 14 11:14:00 CST 2019, time=2019-08-14,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太窝心!我也要改行当整形医生,搞肛门……美容!

1我一直深以在大医院当外科医生为荣。每次回家,父亲絮絮叨叨,边是劝导边是训斥,要我回老家开诊所的时候,我都觉得父亲真是思想僵化得不可理喻。父亲的思维逻辑很简单。我小时候的一个哥们,卫生院校专科毕业后就在老家县城开了个诊所,边看病,边卖药,生意红火地不得了。几年下来,又买车又买房,老家的房子也修得漂漂亮亮,给父母挣足了面子。我虽然说在是省城的大医院工作,但是,一年到头钱也没挣上几个,每天还累得要

出乎意料!61岁高血压老人,反复胸闷胸痛五年,会是什么病?

凌晨三点,我正趴在电脑前研究着那些没有情节只有骨与肉的片子。总是不会让我安静下来的赵大胆凑上前来问:“你昨天说的那个反复胸闷胸痛五年,加重四小时的老人到底是什么病?”。“你自己不是已经说过了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吗?”这个答案是赵大胆昨天信誓旦旦给出的。事情的真相自然不可能如此简单,否则多巴胺便不会吊大家胃口了。“可是你描述的症状分明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呀?”赵大胆虽然没有什么优点,但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天津发文鼓励这个产业

为降低医疗成本和群众药品费用负担,天津市近日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实施方案》,提出鼓励研发生产仿制药品,加强仿制药技术攻关,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方案指出,按照国家发布的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天津将积极引导仿制药研发、注册和生产,加强研发过程指导,强化临床用药生产保障,避免同品种重复申报,预防研发风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本市企业加快开展临床急需、供应短缺、疗效确切、新专利到

盘点:10大被引次数更多的撤稿文章

好奇有哪些被撤稿的研究被引次数最多?近期,Retraction Watch网站列出了截止2018年10月,高被引的10大撤稿研究。我们也能看到,有些研究在被撤稿之后被引次数依然相当高。以下是最多被引用的10大撤稿研究:1.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a Mediterranean Diet.(地中海饮食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初

部分医院"傍名牌" 正牌名院搜出上千家"亲戚"

你以为“协和医院”指的就是北京协和医院?记者通过第三方软件检索发现,全国竟有1700多家“协和医院”。“同济”“华山”等知名医院,同样长期遭遇“傍名牌”困扰:正牌就几家,但全国不认识的“亲戚”却有成百上千。正牌只有几家 却有数百上千家不认识的“亲戚”作为国家卫健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北京协和医院近来很烦恼:自己只有北京的两个院区,不知怎么多了一堆不认识的“亲戚”。近年来

哈佛大牛教授撤稿31篇 莫非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曾经轰轰烈烈的“STAP细胞”学术造假丑闻才刚刚过去几年时间,日前,心肌再生领域的开创者和“祖师爷”、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任职的皮耶罗?安韦萨有31篇论文因造假需要撤稿,震惊全球学术界。心肌细胞是心脏泵血的动力来源,心肌细胞出问题可能会导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如果能让心脏中长出新的心肌细胞,替换掉有问题的细胞,以此修复心脏,无疑是医学上的一大突破。安韦萨就在心肌上动起了“心机”。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