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NgAgo新作用!复旦大学方雪恩团队使用NgAgo,长期监测超痕量核酸

2024-03-07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四面体纳米结构的嗜盐菌Argonaute(NgAgo),用于长期稳定监测体内超痕量未扩增核酸(游离DNA 和RNA)在可穿戴设备上的败血症。

使用可穿戴设备实时和连续监测核酸生物标志物在个人健康管理方面具有潜力,尤其是在大流行监测或重症监护病房疾病的背景下。然而,实现高灵敏度和长期稳定性仍然具有挑战性。

2024年3月2日,复旦大学方雪恩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题为“Long-term monitoring of ultratrace nucleic acids using tetrahedral nanostructure-based NgAgo on wearable microneedles”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四面体纳米结构的嗜盐菌Argonaute(NgAgo),用于长期稳定监测体内超痕量未扩增核酸(游离DNA 和RNA)在可穿戴设备上的败血症。

这种集成的无线可穿戴设备由柔性电路板、微针生物传感器和具有富集能力的可拉伸表皮贴片组成。该研究综合研究了NgAgo/guide DNA对核酸的识别机制和Debye距离内的信号转化。体内实验表明,该片适用于实时监测游离DNA和 RNA,灵敏度为0.3fM,最长可达14天。这些结果为体内高灵敏度分子识别和核酸的体外检测提供了策略。

图片

最近开发的基因检测技术允许通过基于核酸的诊断来识别相关疾病。在这些已建立的工具中,PCR,等温核酸扩增与CRISPR技术相结合和全基因组测序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过优化并具有提供指示多种病理的生理信息的能力。尽管取得了巨大进步,但PCR和基因组测序仍面临局限性。最近,一些基于检测未扩增的靶核酸的无扩增策略的方法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新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核酸分子诊断的局限性。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无扩增方法需要免提、灵敏、连续的监测,这可以通过完全集成的可穿戴技术来实现。

新兴的可穿戴技术为连续和同时监测人类表皮上的各种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实质性的变革性技术,这扩大了它们在个性化医疗、医疗物联网和实时疾病诊断领域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最先进的可穿戴设备因其监测受试者生理信息的能力而备受关注,例如,使用人工智能跟踪深层组织、心脏功能成像,检测慢性感染性伤口,评估身体体温调节,并检测肿瘤消退。其中一些已经在商业市场上用于血糖、体内水分流失和汗液电解质监测。因此,可穿戴设备可能为持续监测提供另一种方法。然而,当前版本的可穿戴设备几乎不适用于ICU场景,因为它在实时和长期监测低丰度疾病相关游离DNA(cfDNA)或RNA生物标志物(平均约为10 ~ 15ng/ml)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该研究报道了基于四面体DNA纳米结构(TDN)和原核Argonaute技术的全集成可穿戴电子设备,用于通用的核酸实时监测和由EBV、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铜绿假单胞菌(PA)引起的脓毒症相关干预。这种无线可穿戴系统由一个柔性电路板、一个工程化的微针和一个可拉伸的表皮补片组成。TDN支架用于实现超灵敏检测,而由单链DNA引导的工程化嗜盐菌Argonaute(NgAgo)生物识别界面促进了系统的长期稳定性。集成可穿戴系统用于实时跟踪间质液(ISF)中与脓毒症相关的 cfDNA 和 RNA,从而扩大了监测 ICU 发作脓毒症的可能性。

图片

基于TDN-Ng的可穿戴核酸实时监测系统概述(图源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了通过工程生物传感接口对脓毒症相关动物模型的纵向核酸进行实时监测的无线集成可穿戴电子设。基于TDN和Ng系统的协同效应,该可穿戴系统能够连续跟踪体内游离DNA和RNA靶标的动态变化,灵敏度为0.3 fM,体内17天内稳定性可靠。该研究还讨论了TDN-17随空间高度对TDN-Ng系统灵敏度增强和实时监测动态平衡的机制。目本研究的无扩增策略代表了基于核酸的可穿戴设备的飞跃,并加速了用于ICU医疗管理的下一代生物传感器的出现。该工作的后续发展将集中在直接记录波动输入信号、高亲和力构建、生物传感膜再生和自动数据采集等方面。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可用于辅助预测ICU医疗警报管理的数据采集。

参考消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6215-w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91787, encodeId=67b32191e874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01812e562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NgAgo#</a> <a href='/topic/show?id=e67d621601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核酸#</a> <a href='/topic/show?id=82bc38512a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可穿戴设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756, encryptionId=301812e562e, topicName=NgAgo), TopicDto(id=38512, encryptionId=82bc38512a4, topicName=可穿戴设备), TopicDto(id=62160, encryptionId=e67d6216016, topicName=核酸)],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r 07 13:18:45 CST 2024, time=2024-03-0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多国科学家均未能重复韩春雨NgAgo实验结果

图片来源:Spectrumnews.org。 特约记者 李然 7月29日,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多位科学家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结果,建议《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介入,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 今年5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题为“DNA-guided genome

时隔3年后,韩春雨发布全新科研成果论文

近日,韩春雨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基因编辑的新文章:Background free tracking of single RNA in living cells using catalytically inactive CasE。

尘埃落定韩春雨? Nature Biotechnology 撤稿 NgAgo!

北京时间8月3日,在经历过长达一年多的纷争和等待之后,Nature Biotechnology应韩春雨等作者的要求,撤稿其发表于2016年5月的NgAgo论文。

从一鸣惊人到一波三折再到一声叹息,这一年多,中国学术界和韩春雨走过来了什么样的历程?“身心疲惫”?NgAgo的争议,是否又就此尘埃落定? 请看知社对这一里程碑事件的回顾,和业内人士特约独家点评。

韩春雨再调查|河北科大避谈学术评议,被曝曾组织论文买卖

“我赢了。”2016年11月的最后一天,身陷论文可重复性危机的韩春雨对河北科技大学的同事说。

240多天后,让他一战成名、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生物技术》的论文由韩春雨团队主动申请撤回。那一天是2017年8月3日。在撤稿声明中,韩春雨团队写道:“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同日,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表示:“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

撤稿,不是这一学术事件的句号。但自此之后,韩春雨与期刊之间、与国内外无一例外无法重复他实验的科学家同行之间、与媒体之间,被他称为有输赢之分的较量,进入停滞期。

12月中旬,记者再次来到河北科大时,发现河北科技大学承诺的针对韩春雨论文的学术评议至今仍无结果。韩春雨个人凭此论文所获得的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头衔未受任何影响。

NgAgo用于基因编辑?南通大学刘梅等团队发现NgAgo可用于调控基因表达

该研究首先证实NgAgo和gDNA共注射下调了靶基因,产生了基因特异性表型,并验证了影响基因下调的一些因素。其中,正义和反义DNA同样有效,表明NgAgo可能与DNA结合。该研究结果发现NgAgo-V

学者质疑韩春雨实验:已超出我的理解范围

11月16日,国内外20名学者联名撰写的一篇名为《有关NgAgo的问题》(Questions about NgAgo)的学术论文在《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Cell)杂志上发表。继10月13名中国学者在媒体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之后,今次以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再次提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实验。 韩春雨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实验是因为细胞污染影响实验

颜宁何以评价韩春雨研究不创新?

导语:颜宁教授自从更新了一篇有关韩春雨的微博后,最近网上的相关舆论就没有消停,“如何看待颜宁对韩春雨研究成果的评价?”到现在都是知乎生物板块热门问题。网络评论基本上分为三个角度,第一是颜宁被人冠上了酸葡萄的帽子;第二是评价颜宁基本中肯准确,但措辞不够妥当;第三是熟知颜宁本身就事论事性格的网友对她的支持以及对一些人恶意曲解的反击。话题的核心出在微博的第三条和第四条(见上图)的内容是,第四条更是舆论的

韩春雨“NgAgo系统”实验步骤详细解读

A general protocol of NgAgo/gDNA-mediated genome editing1.Cell culture293T cells are maintained in high-glucose DMEM (Gibco) supplemented with 10% FBS (Gibco) and penicillin/streptomycin at 37°C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