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提出研究癌变肿瘤新方法

2011-03-25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来自冷泉港实验室、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分析研究癌变肿瘤的新方法,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肿瘤可能并不是逐步演变的,而是间断性发生的。这对于肿瘤发生、转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临床肿瘤诊断。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在线版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冷泉港实验室著名遗传学专家Michael Wigler教授,他曾揭示过自闭症的遗传机理,人类基因组的大范

  来自冷泉港实验室、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分析研究癌变肿瘤的新方法,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肿瘤可能并不是逐步演变的,而是间断性发生的。这对于肿瘤发生、转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临床肿瘤诊断。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在线版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冷泉港实验室著名遗传学专家Michael Wigler教授,他曾揭示过自闭症的遗传机理,人类基因组的大范围变异,以及乳腺癌分子机理等重要的疾病机理。

  这种由冷泉港实验室开发的分析方法就是单细胞测序技术(single cell sequencing,SNS),这种方法能准确定量一个单细胞核中基因拷贝数目。癌细胞中,基因组部分被删除,或者扩增,从而引起关键基因的缺失,或者表达过量,干扰正常细胞生长,因此利用这种方法就能分析基因拷贝数目,从而诊断癌症。

  Wigler教授认为,“这项研究证明我们能通过对癌变肿瘤中的一个单细胞进行测序,获得精确的高通量拷贝数”,“检查同一癌症的多个细胞,我们就能了解这种癌症是如何发生与扩散的”。

  进化赢家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癌症是细胞水平上的单个克隆疾病,从进化上来说,就是所谓的“成功”肿瘤细胞——即能将其遗传模板传递给下一代肿瘤细胞。癌细胞包含能快速扩散的恶性克隆,也就是说,这些是在生长肿瘤的宿主环境中最适生长的克隆,分析这些克隆能有助于了解为什么癌症如此顽固,难以治疗,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毒性疗法中存活下来的。

  科学家们认为癌细胞常常能在周围癌细胞的基础上进化,因此遗传异质性的肿瘤细胞群体由于逐步的进化,而变成了不同阶段的化合物,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则认为这种进化更倾向于间断化的,研究人员James Hicks说道,“尝试判断肿瘤的遗传进化过程是件非常复杂的事”,“不同细胞群相互交织着——位置上和解剖学上,从进化上来说可以理解成存在差异,又相互混合的‘部落’,或者说是亚群。需要牢记的是肿瘤是混合性的,总是有某种无序的进化在发生,这体现在染色体的重排,以及一些单肿瘤细胞中DNA单个碱基的突变等。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到目前为之,还只分析了几种有限的样品,但是主要的克隆扩增事件相对而言是比较罕见的,这也许可以作为靶向治疗的靶标。”

  转移扩散的影响

  研究人员分析的第二种乳腺癌样品是单基因型的,研究人员发现转移至肝脏的肿瘤在基因型上非常接近,这些亚群并没有混合在一起。文章采用了一种称为染色体断点分析(chromosomal breakpoint analysis)的方法,来分析不同肿瘤细胞亚群之间的联系,Hicks说“这些断点记录了细胞的历史”,“它们是突变事件的产物,只要发生了DNA重排,就会出现这些记录”。

  许多肿瘤细胞(大约30%)就总体DNA数目而言,看上去和正常细胞一样,研究人员将这种细胞称为假二倍体(pseudodiploid),并首次采用新技术鉴别了这种细胞——利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分辨这些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有人认为这种细胞是未来克隆事件的潜在来源,还有人认为这种细胞对于肿瘤转移意义重大。

  “我们希望了解转移扩散是如何发生的”,Hicks说,“而且现在我们有能力进行详细分析,从一个癌症患者的正常抽血样品中一般能观察到 5-20个肿瘤细胞,这是转移的一个标志,我们可以看到这每一个细胞,并且分析是否在这个原发肿瘤细胞群体中出现了一个新克隆,通过逐层,逐个细胞的分析,我们对肿瘤转移扩散,以及发生有了深入的了解。”

  相关链接:Tumour evolution inferred by single-cell sequenc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02991, encodeId=d7d119029912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1b0583884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新方法#</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8388, encryptionId=e1b0583884b, topicName=新方法)],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c22f171, createdName=kord1982, createdTime=Tue Jun 14 08:30:00 CST 2011, time=2011-06-14,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57009, encodeId=549d155e009d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54be12817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癌变#</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1281, encryptionId=154be128170, topicName=癌变)],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d7914850828, createdName=axin014, createdTime=Sun Mar 27 14:30:00 CST 2011, time=2011-03-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902991, encodeId=d7d119029912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1b0583884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新方法#</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8388, encryptionId=e1b0583884b, topicName=新方法)],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c22f171, createdName=kord1982, createdTime=Tue Jun 14 08:30:00 CST 2011, time=2011-06-14,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57009, encodeId=549d155e009d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54be12817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癌变#</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1281, encryptionId=154be128170, topicName=癌变)],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d7914850828, createdName=axin014, createdTime=Sun Mar 27 14:30:00 CST 2011, time=2011-03-27,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1-03-27 axin014

相关资讯

ASCO推荐2010年癌症临床53项进展

MedSci报道:刚刚,ASCO推荐2010年癌症临床53项进展,包括12项主要临床成就,如个性化医疗,靶向治疗,新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减少肿瘤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等。 从这篇报道中,我们能学习到肿瘤领域,全球最关注的是什么?整体发展动向是什么?过去更关心肿瘤化疗方案的改进,优化;关心肿瘤患者的生存期。而近年来焦点已明显转变,已从关注生存期,变化到关注生存质量,包括生存质量评估,无病生存,无进展生

新纳米载药系统成功用于恶性肿瘤治疗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CS nano和Biomaterials相继报道了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新型纳米载药系统在恶性肿瘤治疗及其生物安全性评价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将正常细胞一同杀灭,是一种“玉石俱焚”的癌症治疗方法。纳米药物载体可以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并且降低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大大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存期,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机遇。无机纳米材料是生物医学领

第35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纪要

来自医学论坛报   2010年10月8日至12日,第35届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    “本届大会连破数项纪录,” ESMO及大会主席、英国牛津大学戴维·克尔(David J. Kerr)教授在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说,“大会吸引了115个国家、地区的超过1.6万名参会代表,共设置了近130场学术报告专场,论文投稿及接受数量也均创新高。”大会

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之辩

 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证据颇多、机制渐明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焱教授通过系统回顾流行病学资料、细胞与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结果,充分展示了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的证据。李教授还通过机制示意图结合简洁文字,清晰阐述了二甲双胍抑制肿瘤的潜在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缺乏力证、有待探索

消化道肿瘤诊治研究2010年度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张澍田教授                 图食管碘染色后的内镜图“粉红色征”食管鳞癌灶在碘染色后不染区 最初为发白的黄色(图A),2~3分钟后转变为粉红色(图B)。 红绿蓝(RGB)为颜色变化定量评估

化学预防消化道肿瘤证据增多

  2010年,消化道肿瘤的化学预防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二甲双胍预防结直肠癌   多项研究显示,治疗糖尿病的老药——二甲双胍可以预防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2010年9月《癌症预防研究》(Cancer Prev Res)杂志刊登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显著减少患者结直肠癌(CRC)异常隐窝病灶(癌前病变)的数目,抑制肠上皮细胞增殖。   N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