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黄佳国教授Angew:两性离子半花菁近红外荧光探针用于急性肾衰竭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2023-11-16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上海

中山大学黄佳国教授团队首先通过将烷基磺酸盐和季铵阳离子分散整合到半花菁荧光骨架上,合成了一系列单分子两性离子半花菁近红外染料。

急性肾衰竭是临床上严重的并发症并伴随进展致终末期肾病甚至死亡等巨大风险。现有的临床诊断技术局限于血生化等晚期生物标志物检测或肾穿刺活检等有创方式。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实时无创的检测方法用于来急性肾衰竭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分子探针结合光学检测技术为实时无创活体成像和体外检测提供重要工具。在前期工作中,课题组将近红外半花菁染料与亲水性环糊精、聚乙二醇等聚合物进行偶联用于肾脏特异性富集和高效排泄。然而,聚合物的异质性常常导致了荧光染料标记的批间差异,进而可能导致其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不一致,影响体内应用和转化。基于此,中山大学黄佳国教授团队首先通过将烷基磺酸盐和季铵阳离子分散整合到半花菁荧光骨架上,合成了一系列单分子两性离子半花菁近红外染料。通过尿液分析筛选出了经由肾脏高效清除(约96%注射剂量)的单分子荧光团,可用于构建激活型肾毒性分子探针。

图片

基于以上筛选的单分子肾清除荧光团,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修饰可被早期凋亡生物标志物Caspase-8特异性水解的四肽IETD,构建了可激活分子探针(ZCRR)。在小鼠模型中,静脉注射后ZCRR在肾脏中高度富集,并被肾小管损伤过程中上调Caspase-8激活,可用于实时动态成像监测,从而实现比临床方法早60小时诊断肾衰竭。由于探针可随尿液迅速排泄至体外,因而可通过体外光学尿液分析以远程评估不同药物对急性肾衰竭的治疗干预效果

图片

总之,该工作首先开发了一系列单分子两性离子半花菁染料并筛选了具有低蛋白结合率和高肾清除效率的近红外荧光团,优于前期报道的肾清除型荧光团。基于此,进一步构建了适用于肾衰竭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多功能可激活近红外分子探针,以实现非侵入性的体内成像和体外尿液诊断,有望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发挥作用。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周娅,祝丽娟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为该文章唯一单位,黄佳国教授为该文章唯一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原始出处:

Ya Zhou#, Lijuan Zhu#, Biaoxiang Liu, Weiping Xu, Xingyue Yang, Yi Liu, Bankang Ruan, Shujuan Yi, Baoshuai Liang, Guoqi Dong, Jiaguo Huang*. Tailored Zwitterionic Hemicyanine Reporters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Assessment of Acute Renal Failure. Angew. Chem. Int. Ed. 2023, DOI: 10.1002/anie.20231545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患者肾功指标过山车式变化的原因和思考

急性肾衰竭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由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导致。超声是诊断肾后性肾功能衰竭首选的检查方法。研究表明,急性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89%是可逆的

急性肾损伤:诊治现状与未来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急性肾衰竭(ARF)的概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论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急性、相对轻度的肾脏损伤或肾功能受损(即表现为尿量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常提示将发生严重不良的临床预后。     基于此,国际肾脏病学会(ISN)、美国肾脏病学会(ASN)、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及急诊医学专业组成的专家组于2005年将ARF更名为急性肾损伤(AKI)。  

BMJ:妊娠高血压或可诱发急性肾衰竭

产科急性肾衰竭是一种很严重、甚至可能威胁生命的产科疾病。由于人们对产妇的重视、生产过程的正规化以及感染的控制,发病率持续下降。但近几年,美国和加拿大地区该疾病却有死灰复燃的迹象,且患病的大部分产妇都有高血压病史。 为此,Azar Mehrabadi 博士等在加拿大(包括魁北克省)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调查对象为 2003 年至 2010 年期间所有住院分娩的产妇,采用 ICD-10 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