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房颤患者卒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指标和临床因素

2023-08-10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在房颤患者中,一个结合基线MRI白质病变体积和选定血液标志物的模型对剩余卒中风险提供了新的见解,尽管口服抗凝剂的患者比例很高。这可能与制定进一步的预防措施有关。

三分之一55岁以上患者在之后的生活中会发生房颤。房颤使卒中的风险增加5倍。就个人而言,卒中的风险主要是通过CHA2DS2-VASc评分来估计的,该评分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卒中史等。心房颤动是卒中和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探究多模式方法是否为CHA2DS2-VASc评分在预测脑卒中或磁共振成像(MRI)新发脑梗死方面提供了额外的临床价值。

Swiss-AF是一项针对已知房颤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人员纳入了入组时和两年后脑MRI检查结果可用的患者。基线和随访日期为2014年3月-2020年11月。研究人员在基线后2年后对主要结局进行评估,并定义为临床确定的卒中或2年MRI上任何新的脑梗死的综合结局。研究人员将包括预先指定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和基线MRI变量在内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与CHA2DS2-VASc评分进行了比较。

研究人员纳入了1232例患者,其中89.8%的患者服用口服抗凝剂。78例患者(6.3%)发生了主要结局。在最终的多变量模型中,并与主要结局显著相关:以毫升为单位的白质病变体积(调整比值比[aOR]为1.91 [95%CI为1.45-2.56])、NT-proBNP (B型利钠肽前体N末端;aOR为1.75 [95%CI为1.20-2.63])、GDF-15(生长分化因子-15;aOR为1.68 [95%CI为1.11-2.53])、血清肌酐(aOR为1.50 [95%CI为1.02-2.22])、IL(白细胞介素)-6 (aOR为1.37 [95%CI为1.00-1.86])和hFABP(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OR为0.48 [95%CI为0.31-0.73])。新模型的总体表现和辨别力优于CHA2DS2-VASc评分(C统计量为0.82 [95%CI为0.77-0.87] vs. 0.64 [95%CI为0.58-0.70])。

由此可见,在房颤患者中,一个结合基线MRI白质病变体积和选定血液标志物的模型对剩余卒中风险提供了新的见解,尽管口服抗凝剂的患者比例很高。这可能与制定进一步的预防措施有关。

原始出处:

Gian Marco De Marchis.et al.Biomarker, Imaging, and Clin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vert and Covert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stroke.2023.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OKEAHA.123.04330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亚洲房颤患者该怎么治?权威专家解读最新共识

2023年7月10日,“云端对话,海峡连线”研讨会在线上线下如期同步召开,旨在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心脑血管诊疗学术交流,精准化提升房颤患者综合管理能力。

Heart:澳大利亚初级保健中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探讨可能影响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因素。

JAHA:房颤与痴呆之间因果关系的遗传证据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该研究的结果为基因预测的房颤与缺血性卒中和低心输出量介导的痴呆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STTT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郭应强/秦超毅教授团队发现中性粒细胞外陷阱与心肌细胞相互作用促进房颤进展

该研究揭示了房颤中NETs的形成机制,阐明了NETs与心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房颤中的作用及机制。

房颤的临床表现、抗凝治疗及临床路径,一文学习!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合并颈动脉疾病导管消融围手术期抗凝策略

当这部分患者同时合并房颤且需要进行导管消融术时,如何在围术期内实施抗凝,既能有效降低栓塞风险,又不增加出血风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