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为什么猝死这么多?

2017-10-27 财新网 财新网

仅今年以来,媒体就报道了近20起医生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猝死的悲剧,而他们都正当盛年,令人不胜唏嘘。 为什么会这样,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副院长朱恒源博士,在财新网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张图就可以解释。图中显示,从2002年到2015年,整个医疗系统总诊疗量从20多亿人次,提高到近80亿人次,增长了近3倍,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中。 但在医疗服务需求指数性增长的时候,我们的执业

仅今年以来,媒体就报道了近20起医生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猝死的悲剧,而他们都正当盛年,令人不胜唏嘘。
 
为什么会这样,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副院长朱恒源博士,在财新网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张图就可以解释。图中显示,从2002年到2015年,整个医疗系统总诊疗量从20多亿人次,提高到近80亿人次,增长了近3倍,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中。
 
但在医疗服务需求指数性增长的时候,我们的执业医师的数量,2002年是146万人,2015年也不过250万人,13年仅仅增长了70%!
 
13年间70%的医生增长,支撑了近3倍的诊疗量增长!
 
而供需增长长期不均衡的结果,一方面是医生的工作量重、工作压力大;另一方面,老百姓则抱怨挂号难、看病难。我国医疗体系供需增长长期脱节,让医患双方都成了受害者。
 
医疗服务供需增长面临“沟壑困境”
 
但是,医疗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的专业性服务行业,只有经过长期专业培养和训练的医生,才能从事诊疗活动。因此,医生是整个医疗供给系统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薪酬待遇偏低、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很多医生感到前途渺茫,出现“年轻人不愿学医、毕业生不愿从医、从医者想转行”,这将进一步导致医生资源的流失。
 
如果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幸开启,我们每一个人,进入医院都可能步步惊心,这对中国的卫生事业发展,绝非好事。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医疗服务供需增长的“沟壑困境”正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体现。
 
中国社会未富先老加重医疗负担
 
为什么诊疗人次这么多?广大民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了!
 
朱恒源博士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刚性医疗需求得到了释放,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
 
过去,边远农村地区的居民小病小痛全靠硬扛;当不幸遭遇严重疾病时,贫困和窘迫让他们无法得到及时救治,最终导致疾病的恶化甚至死亡。
 
近年来,家庭可支配收入日益增长,“新农合”等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普及,为这部分的刚性医疗需求提供了物质保障。
 
经过30年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而老龄人口是各种疾病的高发群体。根据卫生调查统计,65岁以上群体的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9.4%,约为45-54岁人群的3倍。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疾病结构已经高度类似发达国家。因此,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对医疗服务的总体需求自然急剧上升。
 
朱恒源博士还认为,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快速形成和壮大,他们对医疗健康的效果、品质、体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由14亿人口所构成的庞大的医疗健康需求,正从低收入条件的“生存型”向中等收入条件的“品质型”迈进。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健康中国”对医疗健康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持续提高。
 
破解“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难题
 
他认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在现有的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轨”医疗体系之外,抓紧新兴的医疗需求升级的机会,鼓励发展社会力量办医,发展一个“竞争轨”医疗服务体系,与现有的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保障轨”一道,形成双轨竞争融合、共同发展的态势,最终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
 
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一方面,整个社会在哀叹“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另一方面,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去上海国营大厂挖“星期天工程师”,开启了制造业双轨改革的进程。
 
当时,对民营制造业的一大批评,也是与国营企业争原料、抢市场,双轨发展的结果是建成了极富效率的制造业网络,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基地。我们乐观地预期,双轨拉锯的进程,也会在医疗服务行业,展开一幅通过渐进改革来建设健康中国的新画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26927, encodeId=f3e5152692e9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94221e356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中国医生#</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1735, encryptionId=894221e3566, topicName=中国医生)],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45f511780919, createdName=nakerunner, createdTime=Sun Oct 29 03:42:00 CST 2017, time=2017-10-29,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医生骨折后坚持拄拐上班,到底是正能量还是自虐狂?

10月24日的钱江晚报,以《跟腱断裂绑石膏坐诊三月,这样的医生必须点赞?》为标题,报道了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李浒主任医师带病坚持工作的事迹。三个月前李医生因为跟腱断裂,骨科同事给他绑了石膏,嘱咐他至少休息两个月。可一个星期后,他坐着轮椅,抱着一副拐杖,准时出现在了门诊。李医生自嘲的说,他可能是个好医生,但绝对不是一个听话的病人。一句玩笑之后,他又投入到了工作中。也因此,两个多月的时间里

未来哪科医生最抢手?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医生这个行业也不例外。这几年,医患关系越发紧张,连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也是连年下降,医疗圈甚至引发一场关于是否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学医之战。在某知名的医疗专业网站一项关于“医务人员是否愿意子女继续从医”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半受访者表示会“力阻自己或亲友的子女报考医学院校”,高达58%,而“建议自己或亲友的子女学医”仅有3%。事实上,现在的医患关系确实有些紧张,但这并不代表学医前景不好

患者寻求第二诊疗意见,医生怎么办?

几年前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40岁的女性,体检时发现左侧乳房有个1.5厘米的肿块,在社区A医院经活检诊断为乳腺癌。随后病人决定去同城的大医院B医院进行手术,B医院根据A医院的诊断为病人做了部分乳房切除和前哨淋巴结切除。然而,切下的组织中并没有发现癌症,只是在活检部位发现一些貌似癌症的良性病变。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可能性:1、活检时癌症就已经全部取出来了。对于一个1.5 厘米的肿瘤来讲几乎不可能。2

四川八旬医生做“生命摆渡人”,五年临终关怀送走近三百人

10月25日,四川简阳市平武镇,郭达萍躺在自家床上神志不清,51岁的她肺癌晚期,医生预测她的生命仅剩下两周左右。当天上午,81岁的周克明再次走进郭达萍家门,查看她的身体状况。周克明,是简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今年81岁,但仍坚持每天出诊。2012年起,发现农村癌症患者临终关怀几乎为空白,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农村临终关怀,5年“温暖”送走近300人,自费为病患送药20000余元。从医61年的周克明,被称为

不要叫“喂”了,请叫我医生/护士吧

你在医院,遇过哪些奇怪的称呼呢?..."服务员"当听到有人这样叫我还没反应过来原来叫的是我在医院穿着工衣的我顿时觉得不应该在房间看病而是要端出两盆五花肉来嗯,性质类似,都是为人民服务我这样安慰自己“喂”遇过这样叫的感觉都是比较赶时间和急躁以后请不要这样叫了好吗叫谁都不好啊“师傅”这样叫的都是比较客气直爽的汉子突然有种变粗犷的感觉其实工作性质也接近都是靠一门技术过日子的"小姐"我知道这样叫的只是觉得

医生薪酬为何要改,改什么,怎么改?

随着三医联动改革的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建立符合医疗卫生机构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成为医改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么改,医生应该拿多少钱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十分关心,社会高度关注。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改,源自于医疗机构的薪酬制度已经不适应医改的需要,诸多医改的难点聚焦到了医生的薪酬上。首先是医疗机构的工资结构不合理,目前公立医院工资分配主要执行国家事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