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 Hematol:中国CAR-T细胞治疗:快速崛起,未来光明

2022-12-15 干细胞者说 干细胞者说 发表于上海

CAR-T细胞疗法的创新,有望提高我国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未来,以干细胞、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等技术为基础的下一代CAR-T细胞治疗,将在中国迅速崛起,且未来光明。

近日,国际知名刊物《柳叶刀-血液病学》(The Lancet Haematology,IF=30.153)刊登了一篇评论性综述,本综述回顾与总结CAR-T细胞疗法的开发和临床应用的十年历程。

在创新和临床应用方面,中美处于并跑状态,但中国在原始靶点创新与商业化方面上有待提升。未来,以干细胞、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等技术为基础的下一代CAR-T细胞治疗,将在中国迅速崛起,且未来光明。文章题目如下:CAR-T-cell therapies in China: rapid evolution and a bright future”(中国CAR-T细胞疗法:快速崛起,未来光明)

-01-中国CAR-T临床试验概况

▉ 中国的临床试验概况

截至2021年11月15日,中国已有714项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研究注册,其中ClinicalTrials.gov 510项、中国临床试验登记研究204项,到2021年,中美CAR-T临床试验注册总数出现了下滑,而在前几年一直是增加的态势(图1A)。 

在地区分布方面,中国CAR-T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主要分布在北京 (n= 84)、广东 (n= 65)、浙江 (n= 65)、江苏 (n= 59) 和上海(n= 54;图1B)等医疗资源集中、科研水平较高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图B)

在临床试验阶段方面,320项CAR-T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其中大多数(约70%)仍处于PhaseI、PhaseI/II(图1C、D)。

图1.中国CAR-T细胞疗法临床试验情况,以及中美对比

在适应症方面,在2021年正在进行的342项临床试验中,血液肿瘤占绝大多数,尤其是B细胞恶性肿瘤。有119项(23%)用于实体瘤,其中最常见实体瘤试验包括肝癌、胰腺癌和脑癌。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部分企业在做肿瘤之外的适应症,并且比例有所增加(图D和图E),且疾病涵盖范围广泛,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和POEMS综合征。具体来说,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症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肾炎、干燥综合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针对传染病,则包括艾滋病、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新冠肺炎。

▉ 中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概况

中国CAR-T细胞疗法的IND数量不断增加,已有32家公司的73个CAR-T细胞产品提交IND申请,36个获得默示许可进入临床试验,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常见适应症之一(表1.)。

虽然国内开展临床研究很多,但在中国上市并获得商业化的产品只有两款,这也反映出研究与产出的不平衡。

表1.中国CAR-T细胞疗法获批IND情况(靶点和适应症)

-02-中国CAR-T快速崛起的关键驱动因素

积极的政策和法规刺激(国内法律法规促进细胞疗法发展,加快细胞新药开发的步伐)、充足的资金支持(从2018年到2021年,累计融资23.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45%)、庞大的患者群体和快速增长的临床试验系统(人口庞大、临床试验认知和参与度提高、临床试验和研究者增长)。

图2.中国CAR-T细胞疗法的资金支持和企业发展

-03-中国CAR-T疗法十年成就

▉ 靶向创新

我国学者不仅首次利用CD5和CD7靶点的CAR-T细胞治疗T细胞恶性肿瘤,更致力于探索多靶点CAR-T细胞治疗从而减少复发率,例如CD19/CD22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ALL和B-NHL、BCMA/CD38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MM、CLL1/CD33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AML等。

在实体肿瘤领域,我国学者首次引入GPC3靶点治疗肝细胞肝癌、Claudin18.2靶点治疗胃癌、B7H3靶点治疗间变性脑膜瘤、EphA2靶点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非肿瘤疾病领域,CD19/BCMA双靶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HIV-1 gp120靶点治疗艾滋病的CAR-T细胞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

▉ 功能增强

提高CAR-T细胞疗效的方法之一是加强其功能。中国科学家通过化CAR结构、阻断免疫检查点受体(PD-1、Tim-3和 Lag-3)、通过其他生化修饰增加CAR-T 细胞抗肿瘤特性、药物联合CAR-T(地西他滨、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桥接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优化离体培养、鸡尾酒CAR-T细胞治疗(CD19联合CD22、BCMA联合CD19)等多种手段,不断增强CAR-T细胞功能,并抵抗CAR-T细胞耗竭使其持续发挥抗肿瘤作用。

▉ 精准调控

我国学者在CAR-T细胞中引入“开/关”概念,精确调节其生物学功能,及时避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神经毒性综合症(ICANS)、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毒副反应的发生。严重副作用仍是CAR-T细胞疗法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国内对CAR-T细胞精准调控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精准调控设计是中国下一代 CAR-T细胞设计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 通用型CAR-T细胞研发

通用型CAR-T(UCAR-T)细胞具有健康供者来源、制备成功率高、适用性范围广等特点,我国学者研发的通用型CAR-T细胞在治疗B-ALL和T-ALL中疗效显著,且CRS、ICANS、GVHD等毒副反应低。但是,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其中GVHD是阻碍临床应用的主要挑战之一,因为现有技术仍无法完全敲除T细胞受体,且基因编辑会增加基因突变、克隆扩增和潜在的靶向、非肿瘤效应的风险。

▉ 建立新型制备平台

传统CAR-T细胞,制备主要依赖慢病毒体系,随机整合的CAR插入位点具有一定的生产工艺风险。中国研究团队采用非病毒体系、定点CAR插入技术制备的CAR-T细胞治疗B-NHL,取得目前最好的疗效。

▉ 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

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或胚胎干细胞(ESC)具有很强的体外扩增能力,且可进行基因编辑。因此,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免疫细胞是未来细胞治疗合理有效的策略。我国学者探索获得不同来源CAR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等)的方式,以实现更强的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图3.CAR-T细胞疗法在中国的发展

-04-未来展望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细胞治疗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临床。CAR-T细胞疗法成为一种富有前景的细胞免疫疗法,有可能使广大癌症患者受益,越来越多的CAR-T细胞产品进入治疗开发的试验性新药阶段。

然而,CAR-T细胞疗法成功之路并非坦途,靶点优化、精准调控、功能增强、合成生物学和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设计方面仍存在挑战。此外,实体瘤会阻碍CAR-T细胞治疗的广泛应用,而不良反应(包括CRS、ICANS和GVHD)的机制和复发风险也需要进一步探索。通过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精准调控,中国正在开发高效的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和iPSC衍生的细胞免疫疗法方面取得进展。中国CAR-T细胞治疗后桥接同种异体HSCT的新策略,有望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CAR-T细胞疗法的创新,有望提高我国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未来,以干细胞、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等技术为基础的下一代CAR-T细胞治疗,将在中国迅速崛起,且未来光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盘点全球已上市的8种CAR-T细胞治疗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发展,这种新型疗法也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对

驯鹿生物与信达生物共同开发的全人源BCMA CAR-T细胞伊基仑赛注射液新药申请上市

伊基仑赛注射液是国内第一款全流程自主研发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由驯鹿生物和信达生物联合开发。这是国内首家递交新药上市获受理并有望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靶向BCMA的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产品。

新一代的无病毒CAR-T细胞治疗

过继转移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是一项强有力的技术,它彻底改变了免疫治疗的方式。其在难治性和复发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完全和长期的疗效令人印象深刻,这也为实体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郑大一附院张毅团队的CAR-T细胞治疗新技术转让8000万元!创河南省技术转让新纪录!

6月17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赛德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就多项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新技术转让签约仪式在东院区举行。本次签约成果转化总金额超过了8000万元,创造了河南省技术转让额新纪录

Cancers: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

CD19和B细胞成熟抗原(BCMA)是两种最成功的CAR靶点,具有良好的应答率。靶向CD19的已批准的CAR-T药物总有效率(ORR)达到70%以上

ASH 2022:BCMA CAR-T细胞治疗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RRMM) 的ORR高达100%

针对嵌合抗原受体 (CAR) T 细胞疗法的 B 细胞成熟抗原 (BCMA) 在复发和/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RRMM) 受试者中显示出令人信服的临床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 CART-ddBCMA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