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8年度癫痫相关资讯汇总(二)

2018-11-23 shaosai MedSci原创

【盘点】2018年度癫痫相关资讯汇总(二)

Cell:肠道细菌“又立功了”!Cell首次发现:人类“第二基因组”可对抗癫痫

在题为“The Gut Microbiota Mediates the Anti-Seizure Effects of the Ketogenic Diet”的这篇论文中,UCLA的整合生物学和生理学助理教授Elaine Hsiao带领的团队鉴定出了在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饮食的抗癫痫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特定肠道细菌。该研究首次建立了癫痫易感性(susceptibility)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因果关系。

Hsiao说:“生酮饮食对健康有很多益处,包括使不响应抗癫痫药物的患儿癫痫发作次数减少。不过,这类饮食究竟是如何帮助癫痫患儿的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

为了弄清这背后的机制,Hsiao实验室的科学家们首先做了一个假设,即肠道细菌能够通过生酮饮食被改变,且对这类饮食的抗癫痫作用非常重要。接着,他们进行了一项全面的调查,以研究微生物群是否影响了生酮饮食对抗癫痫的能力,以及如果是,它们又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

生酮饮食可改变肠道菌群

在小鼠研究中,Hsiao等发现,在不到4天的时间里,生酮饮食大大改变了肠道菌群,且小鼠癫痫发作的次数显着减少。

为了检测微生物群是否对防止癫痫发作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分析了生酮饮食对两种小鼠的影响。一种是在无菌的实验室环境中饲养的无菌鼠,另一种是经抗生素处理耗尽了肠道微生物的小鼠。

结果显示,在这两类小鼠中,生酮饮食都不能有效预防癫痫发作了。“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是生酮饮食有效减少癫痫发作所必需的条件。”论文的第一作者Christine Olson说。

两种关键细菌缺一不可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生酮饮食使2种类型的细菌水平升高了,分别为Akkermansia muciniphila 和Parabacteroides species,它们在生酮饮食的保护作用(抗癫痫)中起着关键作用。

基于这些发现,科学家们又想知道,给无菌小鼠提供这两种有益细菌能否恢复生酮饮食的抗癫痫作用呢?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给无菌小鼠同时提供这两种特殊的细菌,那么,生酮饮食的抗癫痫作用能够得以恢复;但如果只给无菌小鼠提供其中1种细菌,生酮饮食的抗癫痫作用则无法被恢复。“这表明,只有当这些特殊的细菌‘在一起’时才能发挥独特的功能。”Olson说。

作用于海马体中的神经递质

那么,这些有益的肠道细菌又是如何帮助生酮饮食发挥作用的呢?通过测量肠道、血液和海马体(大脑中对癫痫发作起着重要作用的区域)中数百种生物化学物质的水平,研究者们发现,细菌改变了肠道和血液中生物化学物质的水平,从而影响了海马体中的神经递质。

“具体来说,细菌增加了神经递质GABA的大脑水平。(GABA的作用是使神经元沉默下来,它与另一种激活神经元的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大脑水平有关)”论文的共同作者Helen Vuong解释道。她还表示,这些成果将鼓励他们继续研究肠道微生物是否在人类中有相似的作用。


Neurology:抗癫痫药物治疗响应人群血浆饥饿素含量增加

近日研究人员就儿童癫痫患者血浆内源性脑肠肽ghrelin(饥饿素)及去乙酰化ghrelin水平与抗癫痫药物治疗应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114名患儿参与研究,其中抗癫痫药物应答患儿77人,无应答患儿37人,研究同时招募了59名对照志愿者,通过免疫分析法对参与者血浆ghrelin及去乙酰化ghrelin含量进行检测。

研究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应答人群血浆ghrelin (+94%; p < 0.001, Dunn test)及去乙酰化ghrelin(+55%; p < 0.001)含量显着增加,但非应答患儿2种激素的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相比于治疗无应答人群,治疗应答人群血浆ghrelin及去乙酰化ghrelin含量分别增加126%及29%。

研究认为血浆胃饥饿素以及去乙酰化胃饥饿素是癫痫患者药物治疗响应的标志。


Infect Dis:刚果民主共和国伊图里省盘尾丝虫病流行区的癫痫患病率较高

在许多盘尾丝虫病流行地区,研究人员发现癫痫发病率较高。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刚果民主共和国伊图里省的农村人口中癫痫的流行率和旋盘尾丝虫的暴露情况。

2016年8月,在伊图里省的农村卫生区域的盘尾丝虫病流行区开展了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对2个邻近健康区域内的住户进行随机抽样。为了确认癫痫患者,研究人员采用了三阶段方法。在第一个阶段,对所有选定家庭的所有人,非医疗工作者使用一份经过验证的5项问卷进行筛查。在第二和第三阶段,癫痫疑似病例分别由非专科医生以及神经科医师进行检查。根据2014年国际抗癫痫协会(ILAE)的指南对癫痫症进行确认。在3岁及以上的个体中,通过IgG4抗体测试旋盘尾丝虫的暴露情况 (v16快速检测,SD Bioline, Inc.)。

在1389名参与调查的参与者中,64人被诊断为有活动性癫痫(患病率= 4.6%)[95%置信区间(CI): 3.6 5.8]。20至29岁的人群中年龄特异性癫痫患病率较高(8.2%)。癫痫发作的年龄中位数为10岁,在10至15岁年龄组中癫痫发生率最高。研究人员对912名参与者进行OV16检测,发现其中30.5% (95% CI: 27.6 33.6)为呈阳性。在一个村庄中,OV16阳性的流行率从8.6到68.0%不等。在癫痫发病率最高的村庄中发现阳性血清学结果较为普遍。经年龄、性别和伊维菌素的使用校正后,发现盘尾丝虫病和癫痫存在显着性关联(校正后的比值比= 3.19,95% CI: 1.63 5.64) (P < 0.001)。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伊图里省的健康区中癫痫的高发病率较高,癫痫和旋盘尾丝虫的暴露之间存在显着的关联。


反复抽搐、肺部感染并发育落后的早发型癫癎脑病

【一般资料】

患儿,女,4个月

【主诉】

因反复抽搐、肺部感染、发育落后4个月就诊。

【现病史】

患儿于生后12d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表现为眨眼、左嘴角歪斜、流涎、左侧肢体强直、呼之不应,持续约1min自行缓解,发作频次不详,未予抗癫癎药物治疗;3月龄抽搐加重,表现基本同前,持续约1min自行缓解,1~4次/d,予丙戊酸钠溶液(每日14mg/kg)抗癫癎治疗,4月龄后发作形式转变为点头抱球样成串发作,每天数次。4月龄时追光追物欠佳、不易逗笑、不能竖头。患儿自新生儿期反复肺部感染,可伴腹泻,间隔1个月左右1次,就诊于当地医院,经抗感染、止泻等对症支持治疗发热、咳嗽、腹泻症状可好转。

【个人史】

患儿为第2胎,剖宫产出生,出生时无缺氧窒息史,出生胎龄39周,出生体重3500g,生后因“反应欠佳”住院4天,诊断不详。

【家族史】

哥哥4岁,体健。其舅舅于生后7d不明原因夭折。否认家族近亲婚配史,否认癫癎家族史。

【体格检查】

体重9kg,头围40cm(P25~P50),前囟平软、约1.5cm×1.5cm,精神反应差,避光反射欠灵敏,追光、追物欠佳,不能竖头,神清,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较粗,可闻及湿罗音。心脏查体阴性。腹部稍膨隆,肝肋下4.5cm、质软,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肛门外生殖器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反射引出,双侧巴氏征阳性。

【辅助检查】

血常规基本正常。肝肾功能、心肌酶、血电解质及血糖、血乳酸、血氨均正常。呼吸道7种病毒抗原、输血前四项、衣原体抗体均阴性;肝炎全套: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余阴性。肺炎支原体抗体1:320阳性。免疫全套:IgG2.73g/L(3.05~6.87g/L),IgA<66.70mg/L(110~450mg/L);全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革兰染色、墨汁染色、抗酸染色正常,脑脊液支原体抗体、腺病毒抗体均阴性。脑脊液细菌培养、血液细菌培养+药敏、尿液细菌培养+药敏均提示无菌生长。心电图未见异常。胸片示右上肺片状密度增高影。胸部CT示右上肺尖段、后段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纤维支气管检示化脓性支气管炎。脑电图示高度失律,监测到两种发作形式:成串的痉挛发作和强直-痉挛发作。头颅磁共振未见异常。4月龄Gesell发育商评估提示重度智力障碍。

【诊断要点】

4月龄女孩,新生儿期出现抽搐,初起为局灶性运动发作,4月龄时转变为痉挛和强直-痉挛发作,脑电图提示高度失律,并有发育落后及反复感染。根据2017年国际抗癫癎联盟对发作和癫癎的新分类,患儿为无热抽搐,发作无明显诱因,发作形式刻板、突发突止,脑电图有癎样波发放,癫癎诊断明确,而且发作类型由局灶性发作转变为痉挛、强直-痉挛发作,结合脑电图高度失律,及全面性发育落后,婴儿痉挛诊断明确。从癫癎病因的六个方面:结构性病因、遗传性病因、感染性病因、代谢性病因、免疫相关及原因不明等病因进行分析:患儿头颅磁共振正常,无出生窒息史及脑脊液检查异常,无结构性及感染性病因;免疫相关性癫痫呈亚急性病程,发病年龄多在学龄前期或学龄期,发作形式多为局灶性发作,常伴精神行为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与本例患儿的临床特点不相符,故考虑免疫相关病因可能性小,必要时进行自身免疫性脑炎筛查;患儿起病年龄早,需注意除外代谢性病因,完善血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分析以及尿液有机酸分析;患儿起病年龄早,家族有早夭史,且遗传性病因是构成婴儿痉挛主要病因之一,完善遗传学检查以明确病因。3.进一步检查(1)血液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分析、尿液有机酸分析:正常。(2)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分析未见异常。临床已知单基因疾病Panel测序发现:GNAO1(OMIM139311)在6号外显子存在c.607G>A,p.Gly203Arg杂合错义突变,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及父母来源分析提示为新生突变(图1)。

【初步诊断】

根据患儿临床特点以及基因测序结果,确诊为早发性癫癎脑病17型(earlyinfantileepilepticencephalopathy,EIEE17)。依据:(1)新生儿期起病,表现为癫癎、精神运动发育落后,脑电图示高度失律,诊断早发型癫癎脑病明确;(2)未找到大脑结构异常及颅内感染依据,血液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分析、尿液有机酸分析结果正常,无代谢性疾病线索;(3)基因测序发现早发型癫癎脑病致病性基因GNAO1新发杂合突变,且该突变已被证实为EIEE致病性突变。

【治疗】

因患儿丙戊酸钠治疗反应欠佳,予以减停,先后加用托吡酯(最大量每日2.0mg/kg)和氨己烯酸(最大量每日100mg/kg),因入院时肺部感染,未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20d后症状控制,出院。出院后患儿未再出现癫癎发作,8月龄时因反复低热,逐渐减停托吡酯,改用左乙拉西坦(最大量每日28mg/kg)抗癫癎治疗,无复发。随访至12月龄,患儿仍竖头不稳,不能逗笑,追光追物反应欠佳。患儿出院后平均每个月均因“发热、咳嗽”住院治疗,肺部CT提示右侧肺部感染性病变迁延不愈,并逐渐进展为双肺病变,12月龄因“重症肺炎”死亡。

【讨论】

早发性癫癎脑病(EIEE)是指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发病的一类癫癎,其频繁的癫癎发作与癎样放电对大脑发育和成熟极为有害,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认知功能及感觉和运动发育。该类疾病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需及早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提高患儿生存质量。2017年国际抗癫癎联盟对发作和癫癎的新分类中指出对于癫癎的病因研究应贯穿该病诊断及治疗整个过程,并将其病因分为六大类:结构性病因、遗传性病因、感染性病因、代谢性病因、免疫相关病因、原因不明。在遗传性病因中,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单基因被发现与早发型癫癎脑病相关,目前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中与EIEE相关的单基因已发现57种,如CDKL5、KCNQ2、STXBP1、SCN1A等。2013年Nakamura等首次在癫癎脑病患儿发现GNAO1新发杂合突变,定义由该类基因突变所致癫癎脑病为早发型癫癎脑病17型(EIEE17)。本例患儿因反复抽搐、肺部感染、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就诊,基因测序分析发现GNAO1在6号外显子的新生突变:c.607G>A,p.Gly203Arg,确诊为早发性癫癎脑病17型。GNAO1(OMIM139311)基因在大脑大量表达,位于16q13,编码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α亚基多肽链O(Gαo),主要参与第二信使信号传递。GNAO1编码的G蛋白耦合受体Gα亚基多肽链O(Gαo)参与跨膜信号转导,基础状态下Gα与鸟苷二磷酸(GDP)结合形成Gαβγ复合物,当七次跨膜结构受体与其激动剂结合时,通过催化Gα亚基上GDP向GTP的活化来激活G蛋白,随后GTP结合的Gα从Gβγ解离,激活相应下游效应物。同时GαomRNA可调节离子通道,在电生理试验中发现GNAO1突变导致其介导的钙电流抑制下降。动物实验发现,敲除Gαo的小鼠临床表型复杂,可出现震颤、严重癫癎、异常行为等神经系统症状,并早期死亡。GNAO1突变所致早发型癫癎脑病17型常在生后1周至1个月出现难治性癫癎、严重精神运动发育迟滞,脑电图癎样波发放,头颅影像学出现脑萎缩、胼胝体发育不良等异常改变。EIEE17型的癫癎发作形式多样,病初常为部分性发作、强直发作,后期可出现痉挛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强直阵挛、肌阵挛等多种发作形式;起病时脑电图即有异常放电,严重者可出现暴发抑制、高度失律,多灶性放电在此类患者多见;早期头颅磁共振可正常,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脑萎缩(包括双侧大脑半球、小脑等),部分患者在早期即有髓鞘发育延迟、胼胝体发育不良等头颅影像学改变。EIEE17型患儿的预后极差,癫癎发作常难以控制,所有患儿均有严重精神运动发育迟滞。但有学者认为,因GNAO1突变导致钙电流抑制下降,选择性钙离子内流通道阻滞剂如托吡酯可能有效。本例患儿对托吡酯和氨己烯酸的治疗反应好,但抽搐控制后,精神运动发育无实质性进步。但有文献报道患儿对托吡酯治疗反应不佳。自2013年Nakamura等报道首例早发型癫癎脑病17型至今,国际上已有超过30例的报道,本例为国内首例早发型癫癎脑病17型,而且伴有反复肺部感染,于12月龄因“重症肺炎”死亡。国外学者报道的EIEE17型患儿也有反复肺部感染。这可能与Gαo调控肥大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等机制相关。因此对于诊断为EIEE17型的患儿需关注肺部情况,以期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7.结语早发型癫癎脑病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问题,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为其诊断及治疗带来了革命性改变,越来越多遗传性病因被认识。本例患儿婴儿早期起病,因反复抽搐、肺部感染、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就诊,经头颅影像学、脑脊液检查、代谢筛查等未能确诊,最后基因检测发现GNAO1突变。因此,建议对于不明原因早发性癫癎脑病患儿需尽早进行遗传学检测,尤其是合并反复肺部感染者需警惕GNAO1基因突变。


Stroke: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急性脑出血(ICHs)患者往往会出现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确定急性ICH患者的NCSE的决定因素和预后意义。

该研究纳入了连续入住全卒中中心的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研究人员使用修改后的萨尔茨堡共识标准诊断了NCSE。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与NCSE相关的因素及其与临床结局相关的显着性情况。

在住院期间,228名患者(136名男性,平均年龄为68±14岁),20名(8.8%)患者发展为NCSE。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NCSE校正后颅骨切开术的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3.5(1.2-10.7),脑叶累及为7.0(2.2-31.2)。 NCSE患者在出院时具有较高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但在调整混杂因素后,NCSE并不与功能结局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5)或死亡率独立相关。

由此可见,NCSE并不是急性ICH罕见的并发症。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颅骨切开术和脑叶受累与NCSE独立相关。


Neurology:儿童童癫痫突发意外死亡发生率与成人接近

近日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就儿童癫痫突发意外死亡发生率(SUDEP)进行了考察。

研究人员考察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该地区儿科疑似SUDEP案例,包括3个来源:国家儿科医生监测计划、儿童神经科医生报告和省法医尸检检查。根据NASHEF等人所描述的标准,将病例分为明确的、明确+、很可能、可能、接近和接近+,计算整体粗略的儿科SUDEP率以及明确和很可能的儿科SUDEP率。利用捕获-再捕获分析估计失踪病例的数量,并确定调整后的确定/很可能SUDEP发病率。

总计发生17例SUDEP事件,每1000儿童癫痫患儿年中,发生SUDEP 1.17起,其中明确案例11起、明确+2起、很可能3起,每1000患儿年中明确及很可能SUDEP事件发生1.11例。捕获-再捕获分析表明,在研究期间发生了21例确定/很可能的SUDEP病例,调整分析后,每1000儿童癫痫患儿年中,发生SUDEP 1.45起。

研究认为儿科癫痫患者突发意外死亡发生率较高,其明确及很可能的儿童癫痫突发意外死亡发生率与成人接近。


2018 国际生酮饮食研究组建议:优化接受饮食疗法治疗癫痫的儿童患者的临床管理

指南名称:2018 国际生酮饮食研究组建议:优化接受饮食疗法治疗癫痫的儿童患者的临床管理

英文标题:Optimal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hildren receiving dietary therapies for epilepsy: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Ketogenic Diet Study Group.

发布机构:国际生酮饮食研究组(International Ketogenic Diet Study Group)

发布日期:2018/5/21

简要介绍:

生酮饮食疗法是已经确立的难治性儿童癫痫的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本文主要至对2009年儿童生酮饮食管理指南的更新,主要建议内容涉及患者选择,饮食治疗前评估和咨询,具体饮食选择和供应,初始饮食疗法,并用抗癫痫药物,接受饮食治疗儿童的维持等。


JAMA Neurol:发作期脑磁图在致痫灶定位中的应用

目前关于发作性脑磁图(MEG)的应用研究十分有限,近日研究人员就发作期MEG在致痫灶定位中的应用及可靠性进行了考察。

本次研究为病历回顾和前瞻性分析研究,为癫痫外科转诊评估,总计44名患者参与,对参与者术前检查、发作间期和发作期MEG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了患者发病时视觉识别窄带扩展源定位值。

患者平均年龄19.3岁,男性占57%,记录时间平均为51.2分钟,3名患者由已知的触发因素引起癫痫发作,其余为自发性发作。25名患者癫痫发作1次(57%),6人(14%)发作2次,13人(30%)发作3次以上。脑磁图单等效电流偶极子分析对29名患者有效(66%),但8人无明显发作间期放电,其余21例患者中,18例患者(86%)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存在叶下偶极协调。3名患者(7%)出现清晰的发作期MEG模式,但无脑电图改变。发作期MEG偶极与脑叶发作相关,其相关性经过颅内脑电验证(88%)。未能识别发作期偶极的原因包括弥漫性或不良偶极发作模式、无MEG变化以及患者额外动作。对MEG窄频带切除后可持续性抑制癫痫发作。

研究发现,发作期脑磁图检测是癫痫外科手术定位的有效方法


Neurology: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指南I

近日美国神经病学会(AAN)对2004年版第二和第三代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新发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的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

新版本证实了第二代AEDs对新发性局灶性癫痫的有效性,但认为第二代药物对新发性强直性阵挛发作、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或儿童型失神性癫痫有效性的证据不充分,认为第三代AEDs对新发性癫痫的疗效的有效性数据不充分。

指南推荐,拉莫三嗪(LTG,B级)、左乙拉西坦(LEV,C级)和佐那沙胺(ZNS,C级)可作为治疗成人新发性局灶性癫痫的药物。LTG(B级)以及加巴喷丁(GBP,C级)可作治疗60岁以上新发局灶性癫痫患者的药物。除非确切的不良事件,乙琥胺以及丙戊酸应作为首选儿童失神性癫痫治疗药物,其优先级优于LTG。无高质量的研究表明,氯巴占、艾司利卡西平、依佐加滨、非氨酸盐、GBP、LV、LTG、奥卡西平、吡仑帕奈、普瑞巴林、卢非酰胺、硫加宾、托吡酯、维伐他林或ZNS对新发癫痫有效,因为缺少不同年龄组患者的研究数据。依据FDA跨人群疗效推断政策,艾司利卡西平和拉考沙胺可作为4岁以上局灶性癫痫的辅助或单药治疗药物,吡仑帕奈单药可用于局灶性癫痫患者的治疗。


研究癫痫可以成为探秘脑科学的关键?

问:为什么说癫痫的研究可以成为探秘脑科学的关键?

答:作为脑的疾病,癫痫的“脑属性”决定了它与脑科学的紧密关系。

人类大脑,这个虽然只有1.5公斤左右重,却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的家伙,有着多少秘密?脑与神经科学的研究对于类脑智能的开发有着怎样的启示?类脑智能的发展在脑疾病的诊治方面存在怎样的潜能?

6月17日,上海科普大讲坛第98讲“‘超级大脑’来临——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对话”在上海科技馆举行。此次讲坛特别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俞凯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王艺,分别从“大脑的奥秘”、“物联网时代的人工智能”和如何“打好神经发育的前哨战”三个角度为感兴趣的受众揭示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现场答疑解惑。

活动期间,一种常见脑病“癫痫”是打开人脑秘密的大门的新颖观点引起了受众的注意。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 作为脑的疾病,是仅次于脑卒中的常见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是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一种慢性疾病。据此估计中国约有900多万的癫痫患者,其中500~600万是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新增加癫痫患者约40万。癫痫在任何年龄、地区和种族的人群中都有发病,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病、痴呆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老年人群中癫痫发病率也已出现上升的趋势。

不久后的6月28日是第十二个“国际癫痫关爱日”,今年的主题是“癫痫与脑科学”。为什么说癫痫的研究可以成为探秘脑科学的关键?

癫痫是发病率仅次于脑卒中的常见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癫痫在任何年龄、地区和种族的人群中都有发病,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作为脑的疾病,癫痫的“脑属性”决定了它与脑科学的紧密关系,从而在探索人类大脑秘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脑科学研究是存在无限可能性的领域,而癫痫病是研究脑功能的最佳平台。由于癫痫病是一种“纯属”脑部的疾病,它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包括药物和外科手术、神经调控)、研究、康复都集中于人脑。所以,癫痫的研究对揭示人脑的秘密提供了一个少有的、特别的、便捷的渠道,逐渐引起了各相关学科专家的重视和使用。

脑电活动是脑功能的本质反映,而癫痫是脑电活动异常的疾病。脑电生理检查作为癫痫诊断核心手段,特别是由于需要精确定位癫痫源而进行的颅内电极植入,相比较其他疾病,为研究脑功能提供了特色也是独有的机会。癫痫外科是临床医学中唯一可以在癫痫患者脑内植入电极进行研究的学科,通过植入脑内的电极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的研究,将为“模仿脑”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和工具,特别是在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领域可以做到具有开创性的探索。也许,人类的“下一次进化”就藏在癫痫病人大脑中!

一直致力于脑科学研究的蒲慕明院士表示:“大脑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体,不但有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还有千变万化的动态信息。就在编写这句话的时候,大脑里可能有上亿个神经细胞在不断地发放电脉冲,但是这些电活动怎样形成思绪,怎样有序地控制打出想说的话,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功能,我们目前的认识仍是极为有限的。探索人脑的奥秘,是理解自然的最终疆域;认识自我的本质,从学习神经科学开始。”

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和智能语音开发的俞凯则指出:“当今时代产生了由 PC 互联网时代到硬件物联网的时代的变革。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是基础,但并不是万能的,机器人的智能一大部分程度是来源于它的脑子,一大部分也是能否跟人进行交互。认知计算是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组合之外,业界需要探索的方向。”

具有丰富的脑疾病临床医疗经验的王艺教授则从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角度介绍了大脑疾病的诱因和发作机理。“脑疾病给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社会能力、家庭带来极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正视这些疾病,并对这类疾病的防御和治疗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 王艺教授介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