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心内」OCC专访吴永健教授:结构性心脏病诊疗“三大策略”

2023-06-20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梅斯医学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吴永健教授,针对目前结构性心脏病诊疗策略,以及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专访。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推进,结构性心脏病发病率不断增加。传统结构性心脏病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因老年患者常因高龄、体质弱、多重合并症及其它疾病而无法承受开胸手术。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飞跃式的发展,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尽管介入疗法发展迅速,但其本身仍存痛点。

在2023年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3)上,梅斯医学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吴永健教授,针对目前结构性心脏病诊疗策略,以及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专访。

梅斯医学:结构性心脏病是医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介入治疗已成为结构性心脏病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目前来说,结构性心脏病的诊疗策略是什么?临床上存在哪些技术挑战

吴永健教授:结构性心脏病的确是个“老大难”问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且正在成为心血管领域最有发展前途的分支学科。

结构性心脏病是因心脏结构出现解剖异常状况引起的心脏病理生理变异,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及心室异常。目前,针对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主要以器械治疗为主,而器械治疗现在通过微创的方式,不用开刀,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策略分为三个大方向:

第一是术前需进行精准评估。结构性心脏病的评估需要通过多种影像学进行评估,比如超声、CT及核磁等。对外科医生来说,在介入治疗之前,必须在术前进行评估,通过多种影像学手段,把病人的心脏结构了解得非常精准,差一点不行,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同时,器械植入的位置要恰到好处。

第二是介入器械的创新。目前,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械的创新热潮还在持续,器械的升级和器械的创新,正呈现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态势,包括二尖瓣介入治疗修复技术、左心室减容装置、经导管三尖瓣介入装置、新型的先心封堵器以及新型左心耳封堵器等等。未来,这些介入治疗技术将越来越成熟,会越来越精细,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术者操作越来越容易。

第三是提升标准化操作流程。虽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但其本身仍有痛点尚未解决。例如,并不是每个医生拿来器械,看着影像学就能把手术做好。介入手术大幅度依赖术者的经验来完成,难以做到精准化和标准化操作。同时,由于中国现在各家医院的水平不一样,培训也都不一样。我们应在更多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培训,以此来有效提升手术的效率与稳定性。

梅斯医学:随着器械及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有哪些重大突破?

吴永健教授:结构性心脏病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中国从2012年才开始探索。在10多年里,主动脉瓣基本成熟,已经进入了第二个精准治疗的探索阶段,二尖瓣和三尖瓣正在进入初期探索阶段。在二尖瓣这个领域当中,二尖瓣反流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如今我国在该领域也逐渐取得良好进展。在三尖瓣领域当中,可以说中国和世界是同步的,甚至是超前的。当然,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当中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学术研究也已经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们现在全国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及瓣膜性心脏病的全国注册研究,在全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我国学术研究闪耀在国际舞台上。

梅斯医学:尽管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痛点,比如施术者会受到辐射伤害,介入手术依赖施术者的经验,难以标准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痛点?未来,人工智能将在介入领域有哪些进展?

吴永健教授:人工智能在整个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当中无处不在,比如术前的评估,手术的操作能,疾病管理等等。中国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方面的人工智能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通过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手术整个过程,可以有效提升手术的效率与稳定性。人工智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未来手术机器人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值得关注的是,一个学科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随着超声技术,心功能定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推动着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进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专家访谈|宋治远:在创新和规范浪潮中,推动结构性心脏病不断向前!

凭借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等优点,介入治疗已逐步替代传统外科开胸手术成为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畅谈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前世今生,展望该领域介入治疗发展的未来方向。

专家访谈:胡浩:转变思想,预防卒中,坚持规范化操作,为患者带来更好预后

近年来,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发展迅速,在先天性心脏病、左心耳封堵等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国产器械不断创新,大批优秀国产器械不断问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更是推动了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发展。

专家访谈|完成华丽转身,进一步扩大受益患者人群——张玉顺教授谈结构性心脏病会议总结及未来展望

“中国结构性心脏病的发展,可以说已完成华丽转身。”这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顺教授在接受专访时发出的感叹。中国科促会结构性心脏病大会Ⅲ暨2020中国西部左心耳封堵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ACC 2023:总结对中国心血管临床的影响

为期三天的年度 ACC.23/WCC 会议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 已经提交了 20 多项最新的临床试验,其结果可以改变实践。 对于中国的医生来说,ACC.23/WCC 可以被认为是所谓的“后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021年度报告精要

2021年,在新冠疫情持续的影响下,国内外结构性心脏病依然取得诸多技术方向的重要进展。

葛均波:结构性心脏病的定义、范畴以及现状和未来

结构性心脏病是近年来心血管介入领域发展最快速的方向。本文阐述了结构性心脏病概念的起源、定义和范畴,总结了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过程及现状,并对结构性心脏病的发展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