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干货】病理基础——慢性胃炎

2024-03-26 衡道病理 衡道病理 发表于陕西省

对于刚进入病理诊断行业的萌新们,厚厚的病理书看起来是如此的晦涩难懂。枯燥的名词,抽象的形容,谜一样的镜下,让病理小白们显得弱小可怜又无助,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入门呢?

一、胃部病理切片

在消化内科有很多来做胃镜的患者,内镜下显示黏膜发红发白,糜烂或者溃疡,怀疑会有恶变时,就会摘取一小片胃组织,送到病理科进行诊断。

在收到标本后,经过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等一系列步骤,最初的标本就变成了一张张病理切片,在显微镜的呈现下,形成一幅幅暗藏玄机的美妙绝伦的图画。

最后病理医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来诊断一个又一个疾病,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最终的治疗方案。

二、关于胃炎

  •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伴充血、糜烂等表现的是急性胃炎

  • 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是慢性胃炎

当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的同时还见到中性粒细胞浸润时,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胃炎伴急性活动

慢性胃炎根据固有腺体有无减少,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类。

对于慢性胃炎,主要需评估 5 种组织学变化,分别为:

  • HP

  • 慢性炎性

  • 活动性

  • 萎缩

  • 肠上皮化生

每种组织学改变评估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0、+、++、+++):

图片

图自《胃肠病理学》p186

简单来说,评估的程度均为三分法,例如活动性炎的评估,从表面胃小凹到黏膜内腺体,从上到下,浸润的深度<1/3为轻度,浸润深度在1/3-2/3之间为中度,浸润深度>2/3时为重度;

萎缩是指腺体的减少,胃小凹以下,黏膜肌层往上为固有层,含有胃的正常腺体,腺体减少程度<1/3为轻度,在1/3-2/3之间为中度,>2/3时为重度。

图片

正常胃体的腺体

图片

正常胃窦的腺体

标准情况下,判断萎缩的程度,要在看到黏膜肌层的基础上进行腺体减少的评估。但在很多时候可能由于包埋或切片的原因,看不到黏膜肌层,报告萎缩程度欠妥当,所以一般会根据肠化的程度来判断萎缩(各个医院诊断的标准可能会稍有不同)。

此外,假幽门腺化生是泌酸腺萎缩的指标,要根据取材的部位来判断,胃底胃体均可有假幽门腺化生。

如果在胃角部和胃窦部活检见到黏液分泌腺不宜诊断为假幽门腺化生。

图片

红框标注的里面为一个一个小杆杆的幽门螺杆菌

HP在镜下也可以看到,一般是在胃小凹的表面,有虫蚀样改变,较污浊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小杆状物,那就是幽门螺旋杆菌。(碳13吹气实验很方便,我们现在镜下会看,但是不作过多描述了。)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

图片

胃窦的镜下改变

低倍镜下能够看到黑框标注的是胃窦的正常上皮和黏液腺;

红框标注的腺体里出现的肠的杯状细胞,即肠上皮化生;

间质里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炎性细胞浸润;

蓝框是淋巴细胞聚集成片形成的淋巴小结。

图片

放大看胃窦的镜下改变

红框显示深粉红色的三四个聚集在一起的细胞,是小肠的潘氏细胞,属于小肠化生;

蓝框显示空泡状的是肠的杯状细胞,即大肠化生;

间质里可以看到很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而没有看到中性粒细胞(没有活动);

肠化的范围可以报到轻度,萎缩也是轻度,慢性炎报到中度。

因此这一张切片的病理诊断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间质血管扩张充血。

慢性炎(++),萎缩(+),肠化(+)

图片

同样是胃窦的镜下改变

低倍镜下没有看到肠化的细胞,但是可以看到固有腺体的减少,腺体与腺体之间的间距增大,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腺体,这就是没有肠化的萎缩;

萎缩程度可以报到中度;

间质里是密密麻麻的炎症细胞。

图片

胃窦的镜下改变放大看

既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也有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根据判断分度的标准来进行评估该片的病理诊断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表面糜烂。

慢性炎(++),活动性炎(++),萎缩(++)

图片

胃体的ESD标本

图片

胃体的腺体应该是泌酸腺,而这里是黏液腺(黑框),为假幽门腺化生;

这个部分既有肠化(红框)又有假幽门腺化生(黑框),萎缩比较严重,间质还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病理诊断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炎(++),活动性炎(++),萎缩(++),肠化(++)

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比较简单,镜下看时既没有腺体的萎缩,也没有腺体的肠化;

在胃窦和胃角处也可以出现胃上皮的肠化,但这并不是萎缩的表现。

图片

胃底病理切片

胃底腺排列得很紧密,大小也很一致,比较正常,只有间质里有一些慢性炎症细胞。

病理诊断为:慢性轻度非萎缩性炎

图片

胃窦病理切片

在低倍镜下能看到上面为胃小凹,下面为黏液腺,腺体大小较一致,排列很紧密,没有肠上皮化生;

从上到下,间质里弥漫分布着很多炎症细胞。

图片

胃窦腺体萎缩病理切片

两张病理切片对比,能明显感受到腺体的减少,而上一张切片中的腺体密度大,排列良好。

所以病理诊断应该为非萎缩性胃炎

图片

图中表面的胃小凹,能看到很多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浆细胞

图片

图中下方的腺体,只能看到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看不到中性粒细胞

所以判断分度时,慢性炎为++,活动性炎为+

该片的病理诊断为:

慢性中度非萎缩性炎,活动性(+)

对于分度的判断,实际中个人的主观性较强,要看整体炎细胞浸润的深度,而不是看浸润的密度。如果炎细胞只存在于胃小凹,就算有很多炎细胞,也要报轻度炎症;浸润到黏膜内腺体才可以报中度,浸润至全层才能够报重度炎症。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啦,关于慢性胃炎,你会诊断了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95508, encodeId=177321955087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f4e53661e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慢性胃炎#</a> <a href='/topic/show?id=33af832113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胃炎#</a> <a href='/topic/show?id=49d9e10597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病理诊断#</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3661, encryptionId=0f4e53661e2, topicName=慢性胃炎), TopicDto(id=71059, encryptionId=49d9e10597b, topicName=病理诊断), TopicDto(id=83211, encryptionId=33af832113d, topicName=胃炎)],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Mar 26 21:06:14 CST 2024, time=2024-03-26,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基层诊疗指南:——慢性胃炎的治疗

慢性胃炎的病因及治疗。

J Ethnopharmacol:黄连+厚朴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分子机制的鉴定

验证黄连+厚朴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探讨其作用机制。

慢性胃炎老年患者喉罩全身麻醉下返流误吸一例

患者女,78岁,体质量46kg,术前诊断:胆囊结石伴炎变,拟在欧普乐喉罩全身麻醉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11年,时感饱胀不适,间断服药,1个月前曾在某三甲医院做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否认其他系统既往病史。

关于萎缩性胃炎、病变20问

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大量饮酒和吸烟,饮食不规律、饮食过冷或过热、粗糙坚硬,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某些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等都可破坏胃粘膜屏障,诱发或加重病情。

他是慢性胃炎还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张先生,43岁。患有慢性胃病多年,近几年来常有上腹饱胀、嗳气、打嗝、烧心、反酸等症状,少量进食就有上腹饱胀感,时好时坏,多次到医院B超检查肝胆胰脾未发现异常,肝肾功能正常,多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现在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无糖尿病、慢性肝炎等病史。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的4大原因!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最常见的原因之一,2015年《京都共识》提出Hp相关的慢性胃炎是传染病,每个Hp感染的患者均应根除Hp。

幽门螺杆菌总是除不干净怎么办?一文读懂治疗方案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全球自然人群感染率已超过50%。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Hp耐药性问题突出,随着根除治疗失败次数增多。

幽门螺旋杆菌是个“致癌高手”?

通常幽门螺杆菌发展为胃癌的进程为:进入胃内酸性环境后生长繁殖,引起组织损伤,诱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什么样的胃炎,吃什么样的药——你的胃药吃对了吗?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研究揭示幽门螺杆菌如何“走出非洲”

该研究证实“走出非洲”过程中“瓶颈效应”造成的有害突变累计是后续迁徙和取代其他地区当地谱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