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基因编辑“暂停”,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2019-03-27 时占祥 健康报医生频道

日前,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刊发了来自七国18位科学家的公开信,他们以个人学术身份呼吁“暂停”人类种系基因编辑,包括人类精子、卵子或胚胎可能被遗传的基因编辑,抵制制造“基因编辑婴儿”行为。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和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长的评论同期刊发。他们代表各自机构表达了相同观点:建议“暂停”人类种系基因编辑,希望通过磋商达成国际共识,制定规则和监管机制。


日前,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刊发了来自七国18位科学家的公开信,他们以个人学术身份呼吁“暂停”人类种系基因编辑,包括人类精子、卵子或胚胎可能被遗传的基因编辑,抵制制造“基因编辑婴儿”行为。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和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长的评论同期刊发。他们代表各自机构表达了相同观点:建议“暂停”人类种系基因编辑,希望通过磋商达成国际共识,制定规则和监管机制。

国内媒体和医学界也针对上述公开信内容,表达了支持“暂停”人类种系基因编辑应用的看法。国家卫生健康委最近公布的《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包括基因编辑技术等在内的高风险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应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审批,不能等同于一般临床试验由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审议批准。

“暂停”会拖住探索的步伐吗

但是,国际上也有部分业界权威人士,包括“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核心召集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戴维·巴尔的摩教授等明确表态,直言“暂停”禁令过于严厉,而且与探索科学真理相悖(源自《科学》评论)。

事实上,早在2017年初,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以及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委员会就曾联合发表了一份《人类基因组编辑:科学、伦理和管理》报告。该报告核心内容并没有声明禁止或暂停人类种系基因编辑的提法。相反,多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一致认为,基因编辑有望帮助纠正或治疗一些遗传疾病。当然,报告内容也警示,不应当用基因编辑进行个体认知或生理素质“增强”研究。

如何正确理解部分科学家建议“暂停”人类基因组编辑应用的初衷?比如说,针对人类种系基因编辑医学应用时,应当公开告知社会,保障国际同行知情,并确保科学应用得到广泛支持,特别是各国政府的支持。

其次,在建立国际共识框架下,各国也有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自由选择权力,并共同尊重对最终影响人类物种问题的看法。

在《自然》公开信中,专家们还特别强调把社会、技术、科学、医学、伦理和道德问题等纳入讨论范畴。他们也强调,并没有要求“暂停”对体细胞的基因组编辑,包括某些罕见疾病等研究性治疗应用。

公开信还建议,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比如五年),各国政府承诺不允许任何开展人种系基因编辑,导致产生“基因编辑婴儿”。提出这一时间点,旨在为“建立国际共识”提供更多的协调和磋商时间,包括在世界卫生组织带领下,公开讨论各国建议,如何开展人类种系基因编辑。

专家呼吁共识尽快出台

再来领悟另一方的含蓄观点,比如说,《自然》杂志在刊发上述科学家联名公开信的同时也发表了社评。其观点并没有明确支持“暂停”倡议,但主张“从伦理道德方面严格审议各类基因编辑研究性应用”,建议建立公开登记机制。也就是说,凡是涉及人类种系基因编辑,包括应用胚胎细胞、精子或卵子应当建立一种公开的监管机制。其次,允许科学家“开展具有一定潜在风险的探索研究”,比如业界人士担心基因编辑造成“脱靶现象”等。此外,还具体建议,在尊重信息保密前提下,至少有六位同行科学家了解基因编辑胚胎计划,并有可能产生下一代的医疗研究。

美国医学科学院院长Victor Dzau教授认为:“迫切需要一个国际共识框架来监管和约束所有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项目”。他强调,对于人种系基因编辑,美国医学科学院也并不支持所谓“暂停”提法。

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会最近提出新建议,包括设置一个从事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科学家“数据库”,登记注册所有相关人员和项目,旨在监管基因编辑研究项目的科学、伦理、社会和法律等方面问题。考虑到人种系基因编辑可以传给后代,所以,建议任何人不应当继续制造“基因编辑婴儿”。WHO专家委员联合主席、前任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玛格丽特·汉堡教授以及部分专家并不支持“暂停”禁令的倡议。她认为,“暂停”是对需要解决问题的模糊回避,“我们应当从广义上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建立数据库登记注册从事基因编辑的研究者和研究项目固然好,但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惩罚措施,那些拒绝登记的“另类科学家”依然可以我行我素,而且“逍遥法外”。

戴维·巴尔的摩教授重申他个人的观点:人种系基因编辑确实存在着极大风险,但在医学上应用是合理的,人类或许能利用基因编辑免于某些疾病的困扰和死亡。他认为,没有“暂停”的必要性或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所谓联名倡议,无非是希望把这个问题说成一种既成事实而已。

伦敦大学分子遗传学家海伦·奥尼尔(Helen O'Neill)也指出,所谓全球“禁令”,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因为许多国家都有明确法律法规禁止人类种系基因编辑。他担心,“暂停”这样的措辞,不仅不会起到澄清或警示作用,反而让人们的思想更混乱,并对未知心存担忧。

“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组委会召集人之一,韩国首尔国立大学Jin-Soo Kim教授也质疑“暂停”的必要性。他认为,对贺建奎行为进行彻底调查并给予必要惩罚,这已经给国际学术界和所有相关人员起到了警戒作用。惩罚的目的不是“暂停”,而是制止那些不负责任地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行为。

至此,我们基本上清楚了专家们联名发表公开信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国际学术界和政府尽快达成一致共识。这份公开信的提法和建议并不具有国际公约法律效益,但是,通过国际社会舆论谴责任何不负责任的基因编辑应用的态度,已经有目共睹了。

笔者认为,“暂停”基因编辑一词再次引发学术界辩论的同时,也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和对核心问题的探讨。人类种系遗传基因是全人类共有的遗产和人类体现,没有哪位科学家或小群体有资格擅自更改。但是,针对人类某些基因变异所致的罕见疾病或遗传疾病,从目前生物医学最新技术的发展角度来看,基因编辑技术应当是最有希望的方向,无论是编辑胚胎细胞以避免先天遗传基因疾病,或后天修正和编辑致病基因等。(文/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 时占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CI Insight:CRISPR基因编辑克服肌肉营养不良治疗障碍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是治疗遗传疾病的革命性方法,然而,该工具尚未被用于有效地治疗长期慢性疾病。密苏里大学医学院Dongsheng Duan领导的研究小组确定并克服了CRISPR基因编辑中的障碍,为该技术成为一种持续治疗手段奠定了基础。

Nature:Jennifer Doudna团队发现新型CRISPR基因组编辑酶

《自然》本周发表的一篇论文CasX enzymes comprise a distinct family of RNA-guided genome editors报告了一种能调控人类基因组的新型酶CasX,其编辑功能与先前已描述的CRISPR–Cas系统都不相同,这为CRISPR工具箱再添一员。

18位科学家呼吁:全面暂停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

3月14日,18位基因编辑领域的权威学者在《Nature》期刊发表评论,呼吁全球全面暂停针对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所有临床应用,即可遗传性基因编辑(在精子、卵子或者胚胎上改造并让其在子宫内正常发育)。 这一份“暂停令”并不意味着永久禁止。相反,科学家们希望先暂停下来,认真反思、广泛讨论,共同建立一个国际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各国在保留自己做决定的权利的同时,自愿承诺在除非满足某些特定的条件之下

Gene:CRISPR/Cas9调控的基因组编辑剪接变异引起先天性听力损失

簇生有规则间隔的短回文重复(CRISPR)/Cas9系统引导了基因治疗的新时代。最近,有研究人员阐释了精准的CRISPR/Cas9调控的基因变异来对SLC26A4基因的内含子7产生间接变异c.919-2A>G,该基因是引起先天性听力损失第二大常见的致病基因。研究人员设计了候选的sgRNAs来将金黄色葡萄球菌Cas9直接靶向SLC26A4基因的第7个或者第8个外显子。其中一些设计的sgRNAs

基因编辑治疗疾病开启!首例患者已接受治疗

CRISPR治疗血液类疾病的临床试验已经启动,期待好消息!

Blood:基因编辑异常剪接位点可有效修复β地中海贫血的β球蛋白表达

中心点:采用Cas9和Cas12a核糖核蛋白有效破坏β地中海贫血造血干细胞和前体细胞的异常剪接点。通过插入、缺失破坏异常剪接位点,可恢复β球蛋白的表达。摘要:地中海贫血是基因编辑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部分原因是对造血干细胞(HSCs)亚集进行单等位基因校正就可有效持久的缓解疾病。主要的挑战是开发可有效用于HSCs的修复策略。Shuqian Xu等人发现破坏异常剪接位点的等位基因是一种较稳妥的修复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