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会议: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智能诊疗新时代

2023-02-17 K.K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2月17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王硕教授发表了《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智能诊疗新时代》的主题内容。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办,海南省医学会承办,海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会议于2023年2月17-19日海南省海口市举行。

会议旨在促进全国神经外科同仁展示成绩、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学术水平。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大会报告,同时开设多个专题会场。

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医疗领域也不断被AI改变着,而脑科系统是一个万向链接的网络,最适合开展人工智能研究。2月17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王硕教授发表了《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智能诊疗新时代》的主题内容。

 

脑血管病是中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高血压脑出血、动脉瘤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脑出血、烟雾病脑出血。王硕教授认为,人工智能软件可以告诉我们脑出血的可能类型,这可以辅助临床医生迅速判断脑出血的可能原因,并制定适宜的治疗策略。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差,致死率约为35%-40%,且大部分患者在破裂出血之前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颅内动脉瘤也被形象的称之为埋在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王硕教授介绍道:“其实,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良性疾病,但随时可能破裂,一旦破裂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据国际上统计,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大概是3.2%,意味着100万人有3.2万人患病。但动脉瘤破裂率其实并不高,虽然患病率达到3.2%,但真正破裂率不高,100万人中大概每年仅有80人发生破裂,可是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大概有近三分之二的人会死亡或重残。”

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有着潜在的灾难性后果,医生非常需要一种能够可靠地检测和增强临床医生表现的自动检测工具。而基于大数据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稳定性量表,如PHASES破裂风险量表、ELAPSS生长风险量表、Juvela量表等,在行业内得到一定的认可。此外,王硕教授在2019年就带领团队与同心智医共同启动开发动脉瘤AI产品“颅内动脉瘤风险评估人工智能模型”。

据王硕教授介绍,该模型可以可靠地预测未破裂动脉瘤两年内的生长破裂风险,其准确度可以达到85%以上,敏感度可达90%,特异度可达到80%。因此这个人工智能模型可以作为临床判断颅内动脉瘤风险的一个工具,及时提示高风险动脉瘤来指导临床工作,这样避免动脉瘤一旦破裂还没有预测到的结果,这是最终建立这种模型的一个初衷。

专家简介

王硕 教授

1.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2.国家神经系统临床研究中心PI

3.英国皇家医学会外籍会员

4.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脑血管病病房主任

5.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及颅内肿瘤的外科治疗和研究工作,率先在国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在脑血管病手术中运用功能磁共振、神经导航、荧光造影、电生理监测、激光多普勒脑血流监测等辅助技术,大大提高了脑血管病的手术安全性和效果。同时还从事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包括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机制、脑血管畸形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6.现已获得国家及省部科技奖励13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

7.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Stroke和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等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出版专著8部、教材4部。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多个相关的实施

8.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课题

9.现担任Frontiers  in Immunology、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Neurology和Brain  Sciences的客座主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副主编、《中国脑血管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副总编辑和《中华医学杂志》编委

10.先后获得“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十百千’计划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核心专家”、“卫生部人才中心全国领域专家”和吴阶平-保罗杨森奖

作者:K.K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hatGPT背后模型被证实具有人类心智!人工智能未来不能干什么?

ChatGPT原来是拥有心智的?!“原本认为是人类独有的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ToM),已经出现在ChatGPT背后的AI模型上。”

2023年,人工智能界7大可能事件,7大发展方向预测

目前,人工智能(AI)在技术和产业两个方面临近 " 奇点时刻 ",与各个传统行业的融合度也日益加深。

chatGPT刚火,Bard也来了!医疗界能用人工智能干点啥?……

最近朋友圈刷屏的是chatGPT,史上最强的人工智能(聊天,对话,部分工作),简直是个“小超人”!各种奇葩的问题都没有难到这个小超人,虽然有时回答给人感觉就是“废话

European Radiology:癌症患者偶发肺栓塞的人工智能检测

基于人工智能(AI)的方法可能是提高iPE检测率的一种方式。早期的研究表明,CTPA研究对疑似PE的检测准确率很高。

颠覆性创新直线下降,科学家开始“谨小慎微”了?

近年火热的人工智能,或许能提供帮助,让科学家从平庸的重复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思考更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