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 警惕!武汉大学蓝柯等团队发现细菌共感染或将导致严重的COVID-19

2023-05-24 枫叶 “iNature”公众号 发表于上海

研究人员建议对COVID-19症状患者进行早期呼吸道微生物诊断检测是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找到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并实施适当的抗菌治疗。

iNature

虽然在世界范围内,由SARS-CoV-2 Omicron变体引起的大多数COVID-19病例是轻度或无症状的,但同时感染SARS-CoV-2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仍可能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从2022年12月开始,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升级并在中国迅速蔓延。然而,在这波Omicron BA.5.2/BF7期间,与呼吸道病原体合并感染的流行率数据有限。

2023年5月23日,武汉大学蓝柯,陈宇及Zhu Chengliang共同通讯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Bacterial coinfections contribute to severe COVID-19 in wint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中国冬季的这波Omicron BA.5.2/BF7感染中,在所有住院和门诊患者中,超过20%的SARS-CoV-2患者存在细菌共感染。超过一半的人有多种混合细菌感染。此外,超过30%的细菌合并感染患者被诊断为严重的COVID-19。因此,应将细菌共感染视为影响COVID-19流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键危险因素。

虽然在世界范围内,由SARS-CoV-2 Omicron变体引起的大多数COVID-19病例是轻度或无症状的,但同时感染SARS-CoV-2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仍可能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目前文献显示,3.70%-9.7%的患者可合并感染COVID-19。细菌和其他呼吸道病毒共感染的比例分别为3.02% ~ 9.7%和5.41% ~ 6.61%。然而,这些研究表明与呼吸道病原体的共感染并不常见。因此,大多数COVID-19住院患者在入院时被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抗菌治疗和诊断测试。

从2022年12月开始,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升级并在中国迅速蔓延。然而,在这波Omicron BA.5.2/BF7期间,与呼吸道病原体合并感染的流行率数据有限。为了更好地描述今年冬季观察到的合并感染率,该研究对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545名SARS-CoV-2阳性患者的电子医疗和实验室记录进行了回顾性研究。21.47% (n = 117)的患者共感染呼吸道病原体,其中细菌共感染20.18% (n = 110),其他呼吸道病毒共感染1.28% (n = 7)。SARS-CoV-2细菌共感染的比例高于现有文献。这些细菌共感染(n = 110)中,54例为单一细菌感染,56例为多种混合细菌感染。

呼吸道合并感染可导致严重的COVID-19(图源自Cell Research )

虽然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共感染病原体,但研究人员确定,相对较高比例的COVID-19患者最初表现为流感嗜血杆菌(n = 50, 45.45%)、金黄色葡萄球菌(n = 48, 43.64%)和/或肺炎链球菌(n = 33, 30%)共感染。与之前的大多数研究相反,该研究分析表明,其他呼吸道病毒合并感染的情况很少(n = 7),所有这些SARS-CoV-2患者仅合并感染一种呼吸道病毒。

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以确认SARS-CoV-2单感染或SARS-CoV-2细菌共感染患者中严重COVID-19的比例。该研究注意到,在SARS-CoV-2患者中,细菌感染与COVID-19严重程度增加相关(31.82% vs 16.59%, χ2 = 12.829, P = 0.000341)。该研究还观察到,病毒合并感染的患者没有严重的症状。

综上所述,中国冬季的这波Omicron BA.5.2/BF7感染中,在所有住院和门诊患者中,超过20%的SARS-CoV-2患者存在细菌共感染。超过一半的人有多种混合细菌感染。此外,超过30%的细菌合并感染患者被诊断为严重的COVID-19。因此,应将细菌共感染视为影响COVID-19流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键危险因素。因此,根据目前的数据,研究人员建议对COVID-19症状患者进行早期呼吸道微生物诊断检测是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找到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并实施适当的抗菌治疗。

原始出处:

Fan, H., Zhou, L., Lv, J. et al. Bacterial coinfections contribute to severe COVID-19 in winter. Cell Res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3-00821-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世卫“新决定”意味着什么?权威专家解读

续做好监测预警,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科学看待疫情,保持良好心态。

Nature:高福/武桂珍/刘军团队在华南海鲜市场环境样本中发现新冠病毒

该研究介绍了2020年初在中国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对新冠病毒(SARS-CoV-2)的监测结果。对该市场环境和动物样本的分析发现,环境拭子中监测到了新冠病毒。

Molecular Psychiatry:精神诊断和抗抑郁药物使用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结局产生影响

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与败血症风险显著降低(p=0.033)和死亡风险降低(p=0.026)有关。在新冠病毒相关的医疗接触之前进行的精神障碍诊断可能增加了新冠病毒相关结局的严重程度以及后续健康并发症的风险。

mBio:清华大学揭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免疫逃逸以及宿主嗜性改变的生物学机制

该研究发现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Omicron(B.1.1.529)变异株刺突蛋白中出现的大量突变增强了与不同物种ACE2受体的相互作用,并且这些变异株具有逃逸免疫反应的能力。

新冠病毒疫情已成为过去时,虽然XBB.1.9.1有可能取代XBB.1.5

新冠病毒的发展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象此前,基本每3个月一种新的变种出现,象走马灯一样,而且不断突变,其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力都不断增强。同时,在全球不同区域病毒的进化并不一致。例如新加坡等更早流行XBB

Nat Commun:清华大学程功教授团队发现和设计抗新冠Omicron变异株的广谱中和抗体

通过结构生物学解析,发现单克隆抗体6-2C作用表位较少见 (位于RBD-5和RBD-7之间),相应位点的氨基酸突变较易影响蛋白折叠和表达,解释了其广谱中和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