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00个

你是不是要搜索 期刊肿瘤病理课题组研究的情况 点击跳转

Cell Research:非视觉阻遏蛋白与GPCR复合物<font color="red">的</font>三维结构成功获解析

Cell Research:非视觉阻遏蛋白与GPCR复合物三维结构成功获解析

近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余学奎课题组和上海生化与细胞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丛尧课题组合作在GPCR跨膜信号转导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首次解析了非视觉阻遏蛋白(Arrestin2)与神经降压素受体(NTSR1)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阐述了非视觉阻遏蛋白偶联多种不同特征GPCR进行信号整合作用机制。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11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

细胞 - 非视觉阻遏蛋白,GPCR复合物,三维结构 - 2019-12-06

Nat Immunol :林欣/贾鑫明合作团队报道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关键致病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Nat Immunol :林欣/贾鑫明合作团队报道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关键致病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致病均为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Af),常发于哮喘患者以及肺囊性纤维患者中,最早见于文献病例报道发生在1952年。

BioArt - 合作团队,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关键致病基因,作用机制 - 2018-05-24

Cancer Res:李枫/吕雪梅合作<font color="red">组</font>揭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在<font color="red">肿瘤</font>细胞中高表达<font color="red">的</font>致病分子机理

Cancer Res:李枫/吕雪梅合作揭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致病分子机理

高等生物基因中存在一类可以“跳跃”重复序列,在漫长历史演变中扩增或者改变位置,对于基因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序列称为转座子(transposons)。其中有一类RNA 转座子,又称为逆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s) , 是以 RNA 为媒介进行转座,其复制方式通常被形容为“复制-粘贴”模式,即首先通过转录合成 RNA 中间体,再以该

BioArt -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肿瘤细胞,高表达,致病分子机理 - 2018-12-01

Nat Commun:科学家解析本能恐惧<font color="red">的</font>脑功能联接图谱

Nat Commun:科学家解析本能恐惧脑功能联接图谱

4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包括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王立平课题组、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徐富强课题组、生物物理研究所陈霖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课题组、昆明动物研究所徐林课题组和胡新天课题组联合合作研究论文Processing of visually-evoked innate fear by a non-canon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本能恐惧,脑功能,联接图谱 - 2015-04-14

Nature Cancer:张泽民团队揭示<font color="red">肿瘤</font>特异T细胞特征及多癌种水平上免疫治疗作用机制

Nature Cancer:张泽民团队揭示肿瘤特异T细胞特征及多癌种水平上免疫治疗作用机制

研究通过对公共数据集分析,提出了基于 CXCL13 表达水平识别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治疗前后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抗原特异 T 细胞方法,鉴定了肿瘤特异 CD8 T 细胞不同分化状态及其特征。

生物世界 - 肿瘤,免疫治疗 - 2022-09-28

Nat Microbiol:我国学者合作<font color="red">研究</font>在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机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Nat Microbiol:我国学者合作研究在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机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520108022,81502374,81230045,81372244)等资助下,中山大学曾木圣课题组和哈佛大学Bo Zhao教授课题组合作,在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phrin Receptor A2 is an Epithelial Cell Receptor for EpsteinBarr Viru

搜狐网 - EB,EphA2,肿瘤 - 2018-01-11

PLoS ONE:左建平等青蒿素衍生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font color="red">研究</font>再获进展

PLoS ONE:左建平等青蒿素衍生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再获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自身免疫介导、多系统累及致死性自身免疫病。多年来,由于受病理机制复杂、治疗靶点缺乏、相关疾病动物模型周期过长等因素制约,SLE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缓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左建平研究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SLE治疗药物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SM934作为治疗SLE候选新药,

MedSci原创 - 青蒿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2012-03-23

新型智能纳米诊疗剂用于恶性<font color="red">肿瘤</font><font color="red">的</font>绿色无创协同治疗

新型智能纳米诊疗剂用于恶性肿瘤绿色无创协同治疗

癌症(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头号杀手,如何发展新型高效癌症治疗手段,实现“提高治疗效果”和“规避毒副作用”共赢,是目前癌症治疗研究领域一大热点。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陈小元教授课题组合成了一种新型智能纳米诊疗剂,有望实现针对恶性肿瘤绿色无创协同治疗。

X-MOL - 智能纳米诊疗,无创治疗 - 2017-03-02

Cell:科学家揭示新型CRISPR系统适应性免疫响应机制

Cell:科学家揭示新型CRISPR系统适应性免疫响应机制

导读 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课题组与美国Sloan研究所Patel课题组合作,揭示了两类新型CRISPR-Cas系统响应外源DNA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分别发表于2016年8月《细胞研究》杂志和12月15日《细胞》杂志。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新型CRISPR系统,适应性免疫响应机制 - 2016-12-22

Nat Chem Biol:中国学者全新揭示神经性退行性疾病可能机制

Nat Chem Biol:中国学者全新揭示神经性退行性疾病可能机制

复旦大学5日披露,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鲁伯埙课题组利用点击化学与均相时间分辨荧光手段,从全新角度揭示了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机制。该发现不仅刷新了此前科学家对疾病机制认识,还提供了治疗疾病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最新《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ChemicalBiology)。

中新网 - 神经,退行,机制 - 2017-09-06

Cancer Res:陈佺等发现朊蛋白可调控癌症转移

Cancer Res:陈佺等发现朊蛋白可调控癌症转移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极高致瘤能力一小群细胞,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发生、生长有关,然而肿瘤干细胞参与调控肿瘤转移机制尚不明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佺课题组研究发现,细胞型朊蛋白PrPc与CD44共表达,并促进肿瘤转移。早先研究发现朊蛋白(Prion Protein)是人kuru症、疯牛病和羊瘙痒症病原体,这种可传染致病型朊蛋白(PrPsc)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呈海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 陈佺,朊蛋白,癌症 - 2013-03-18

PLoS Genet:SLC35D3可能是人类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致病基因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巍课题组发现,位于人类6号染色体长臂D6S1009位点旁侧SLC35D3基因是人类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致病基因。相关研究日前发表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 学界认为,肥胖症发生与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贡献约占2/3。不过,研究人员虽已发现了一些单基因肥胖症致病基因,如瘦素 基因(LEP)等,还通过全基因关联或连锁分析

MedSci原创 - 代谢综合征,肥胖,SLC35D3 - 2014-02-18

Cancer Cell:多梳蛋白4(Cbx4)与肝癌生存期密切相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分化和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国强教授领衔课题组科研人员历时6年,在多梳蛋白4(Cbx4)干预肝癌组织新生血管生成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癌细胞》杂志上专家认为,Cbx4与肝癌病人生存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临床上判断肝癌预后指标;同时发现Cbx4通过泛素蛋白修饰调控肝癌新生血管生成,为肝癌治疗提供新启示。 既往

健康报 - 肝癌,诊断 - 2014-03-21

Neoplasia:HECTD3至少部分通过稳定MALT1来促进癌细胞存活

癌症治疗目前最大挑战之一是肿瘤细胞具有原发耐药性以及治疗后逐渐产生抗药性。顺铂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实体瘤化疗药物,它通过造成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杀死癌细胞。但是癌细胞抗药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泛素化是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其系统功能紊乱与癌细胞凋亡以及癌症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Neoplasia - 肿瘤,癌症 - 2013-02-07

细胞核靶向给药实现高效抗癌

细胞核靶向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成功实现高效抗癌 面对全球严峻抗癌形势,如何在提高癌症治疗效果同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以减轻病人痛苦并延长生存期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研究员施剑林带领介孔与低维纳米材料课题组,致力于开发高效抗肿瘤新方法和新技术,在细胞核靶向介孔二氧化硅(MSNs)纳米药物输运体系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取得系列重要创新进展

科学网 - 介孔二氧化硅,核靶向给药方式,多药耐药性 - 2014-11-06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5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