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胰腺癌将成全球第二大致死癌症,突发糖尿病要警惕

2017-09-03 肖蓓 袁蕙芸 澎湃新闻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被称为“癌中之王”。全球范围内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的第12位和第7位。其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且患者发病时大多已处于晚期,病死率极高。在我国,胰腺癌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如何进一步提高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成为大众的关注热点。8月26日,在刚刚开幕的“第二届中国胰腺肿瘤大会”上,大会执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胰腺癌消化系统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被称为“癌中之王”。全球范围内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的第12位和第7位。其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且患者发病时大多已处于晚期,病死率极高。在我国,胰腺癌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如何进一步提高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成为大众的关注热点。

8月26日,在刚刚开幕的“第二届中国胰腺肿瘤大会”上,大会执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胰腺癌诊治中心主任王理伟教授呼吁:要正确理解精准医疗理念,规范制定胰腺癌患者全程管理诊疗策略,从而改变中国胰腺癌的诊疗现状。

基因分型精准治疗

胰腺癌被誉为“癌中之王”,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三高”即发病率逐年增高、术后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三低”即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和药物有效率低。

胰腺癌诊断时约有85%的患者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同时,即使15%患者能够予以手术切除,其平均生存期也仅约18个月左右。因此专家预测,2030年胰腺癌在全球的死亡率将位居第二位,成为名符其实的癌中之王。

会上,王理伟教授提出“精准全程规范个性管理,改变中国胰腺癌诊治现状”的观点。据介绍,所谓精准与个性即通过基因检测,将每一位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从而针对胰腺癌不同临床特征和分子分型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进行用药。所谓全程是指胰腺癌患者确诊以后,对治疗过程进行后续随访和复查,实行全程管理。所谓规范是指在肿瘤各界专家形成的共识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各类癌症的规范化治疗指南。

他说,要基于精准理念,在综合患者遗传信息、肿瘤组学信息和患者临床信息的有机结合基础上,提供全程、规范化、个体化及多学科综合诊治管理,这样才能显着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胰腺癌的全程管理即应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在诊疗过程中,有机结合诊断、全身内科治疗和局部的外科、放疗和介入等治疗,注重胰腺癌患者的体能状态、营养状态、胆道感染、疼痛控制、凝血状况等,并将全身最佳支持治疗贯穿始终。

突发糖尿病要警惕

同时,王理伟教授提醒,有胰腺炎病史、突发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胰腺肿瘤。80%的胰腺癌患者都有胰腺炎的病史,此外如果近期突发糖尿病,出现不明原因的血糖波动,可表现为糖尿病病情突然加重或无法控制,需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另外约40%的胰腺占位并非为胰腺癌,可能是包括胰腺类癌在内的其他疾病,诊治时需要注意加以鉴别。胰腺类癌与胰腺癌不同,是一种预后相对较好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治疗的方法也不相同。

研究表明,胰腺癌的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吸烟、酗酒、饮食、肥胖和糖尿病等因素均可影响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多数胰腺癌患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之胰腺在解剖上有胃肠等器官遮掩,因此胰腺癌很难在早期被及时发现。尽管如此,但若对胰腺癌的症状有一定的了解,则有利于尽早就医,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胰腺癌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出现下列症状的人群需要警惕:

1.上腹部不适,是胰腺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部位是中上腹和左季肋部,可向背、右肩胛、前胸等部位放射,故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患者还常出现持续性腹痛,可在饭后加剧,起病急者则有明确的腹部绞痛或钝痛。当肿瘤累及内脏包膜、腹膜或腹膜后组织时,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

2.消化道症状、消瘦乏力:患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消化道出血、呕血、恶心呕吐、便秘甚至黑便、腹泻(常为脂肪泻)等,且常在发病后短期内即出现体重明显减轻、身体衰弱困乏。

3.黄疸是比较常见的胰腺癌晚期症状,少数早期患者也会有此表现。患者尿液颜色加深,大便可呈陶土色,角膜及皮肤发黄,部分患者还出现顽固性的皮肤瘙痒。但个别病人可因肿瘤的炎性病变、水肿的暂时消退、肿瘤组织坏死脱落、胆肠瘘形成等因素,造成黄疸的暂时减轻或消退。

4.血糖波动:少数病人起病时出现不明原因的血糖波动,因此常将身体消瘦的症状误为是糖尿病的表现。胰腺癌患者也可表现为糖尿病病情突然加重或无法控制。

此外,部分患者在病程中有发热出现,临床可表现为低热、高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等。还可有小关节红、肿、热、痛,关节周围皮下脂肪坏死及睾丸痛等。胰腺癌转移还可造成锁骨上、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发硬。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表现出急躁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 Rep:不同类型胰腺癌细胞中KRAS突变的异质性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破坏性疾病,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被认为是全身肿瘤扩散的手段。PDAC是美国和欧洲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发生率几乎等于死亡率,5年生存率<6%。这主要是由于其在转移期经常晚期诊断,具侵袭性,并仅对部分已知化学疗法应答。

Int J Cancer:尿前列腺素E2代谢产物与胰腺癌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环氧合酶2(COX-2)通路在许多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是上升的,前列腺素E2(PGE2)作为COX-2催化花生四烯酸而产生的中间产物,在多种肿瘤中表达显著增加,且与肿瘤的发展相关。因此,有人认为COX-2上调的致癌作用主要是通过前列腺素E2(PGE2)的生产过剩造成的。来自美国的研究小组通过评估尿PGE2代谢物(PGE-M,体内PGE2生产过剩的一种生物标志物)和胰腺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来验证这一假说

神奇!智能手机自拍竟能筛查胰腺癌

胰腺癌预后不佳,五年生存率仅为9%,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指示症状或非侵入性筛查工具在肿瘤传播之前识别肿瘤。现在,华盛顿大学(UW)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可以让人们轻松筛查胰腺癌和其他疾病的应用程序——通过智能手机拍摄个人自拍照。

Gastroenterol:广州医科大学唐道林教授团队发现治疗胰腺癌的新药物和新机制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特聘教授唐道林带领的团队,在胰腺癌的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不仅发现了一种新的胰腺癌药物,还阐明了程序性坏死的新型调控分子机制。 对于缺医少药,且表现极度恶劣的胰腺癌而言,唐教授团队的新发现显得弥足珍贵。相关的研究成果刊登在消化领域顶级期刊《肠胃病学》(胃肠病学研究排名第1的期刊,2016年影响因子为18.392)上

JCO:吉西他滨+厄洛替尼辅助治疗胰腺导管腺癌,患者能否获益?

胰腺导管腺癌是一类预后非常差的恶性肿瘤,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在晚期胰腺癌中发现,吉西他滨联合厄洛替尼,相比吉西他滨单药显着延长OS。基于此,进行了CONKO-005研究,旨在R0切除术后的胰腺导管腺癌中,探索吉西他滨联合厄洛替尼对比吉西他滨单药,能否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MOL CELL:诱发胰腺癌生长和扩散的“根源”已确定!

来自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利用葡萄糖生存,并且扩散到其他器官。众所周知,胰腺癌是一种非常致命的疾病,胰腺癌患者不仅痛苦不堪,而且可供胰腺癌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法也是少之又少。然而,近期,由耶鲁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已经确定了一个基因,这种基因对胰腺癌细胞的生长至关重要,这一研究为新疗法确定了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