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 RES:国内学者揭示线粒体自噬介导心衰发生的分子机制

2017-12-31 MedSci MedSci原创

线粒体功能紊乱在心衰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线粒体自噬介导的线粒体功能失调在心衰发生中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在线粒体自噬介导的心衰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心衰病人的心肌样本和主动脉结扎(TAC)诱导型小鼠模型中检测到AMPK的异构体AMPKα2转变为AMPKα1,并伴随着线粒体自噬的减少和线粒体功能的失调。在TAC诱导的小鼠模型心脏中过表达AMPKα

线粒体功能紊乱在心衰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线粒体自噬介导的线粒体功能失调在心衰发生中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在线粒体自噬介导的心衰中的作用。

本研究在心衰病人的心肌样本和主动脉结扎(TAC)诱导型小鼠模型中检测到AMPK的异构体AMPKα2转变为AMPKα1,并伴随着线粒体自噬的减少和线粒体功能的失调。在TAC诱导的小鼠模型心脏中过表达AMPKα2可以通过增加线粒体自噬来延缓慢性心衰的发生。在AMPKα2-/-转基因小鼠中,其通过增加线粒体自噬从而加速了TAC诱导的心衰发生。AMPKα2的敲降可以抑制去氧肾上腺素(PE)介导的早期线粒体自噬代偿性增加,并且在PE诱导后,AMPKα2可以特异性与磷酸化PTEN诱导激酶1(PINK1)的Ser495位点相互结合作用。此外,PINK1的Ser495位点突变可以抑制AMPKα2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增加。

研究结果显示,在心衰心脏组织中,AMPK的主要异构体由AMPKα2转变为AMPKα1,从而加速了心衰的发生。

原始出处: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AHA:预测氢氯噻嗪血压反应性的新型标志物

虽然氢氯噻嗪(HCTZ)是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但是在接受HCTZ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仅有不到一半达到了理想的血压水平,因此,寻找能预测对HCTZ起反应的生物标志物迫在眉睫。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和脂类组学的方法寻找与HCTZ血压反应相关的新的生物标志物。首先,本研究对最近研究发现与HCTZ血压反应性相关的13中代谢产物进行了pathway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鞘脂类代谢途径是与HCTZ血压

JAHA:体重指数BMI与老年人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相关

许多国家的平均寿命和体重指数(BMI)呈日益增长趋势,目前BMI与老年人的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尚未阐明。本研究在1996年-1999年招募了12203名年龄≥65岁的普通人群,为了限制反向因果关系,本研究排除了有血管疾病史和随访前4年出现有血管疾病的对象。经过8年时间的随访,共出现有1136个主要血管疾病事件(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或血管源性死亡)。在65岁至94岁年龄段中,主要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Heart:炎症性疾病会增加心血管代谢事件的风险吗?

2017年12月,发表在《Heart》上的一项研究,对不同炎症性疾病与心血管代谢事件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考察。

Cardiovasc Diabetol:吡格列酮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不良结局有何影响?

2017年10月,发表在《Cardiovasc Diabetol》上的一项meta分析,评估了吡格列酮治疗对心血管疾病(CVD)二级预防的作用。

炎症性疾病会增加心血管代谢事件的风险吗?

2017年12月,发表在《Heart》上的一项研究,对不同炎症性疾病与心血管代谢事件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考察。

JAHA:β受体阻滞剂不会增加轻、中度AS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主动脉狭窄(AS)病人常常伴有高血压,由于担心对左室功能的抑制,所以这类病人的抗高血压治疗是禁止用β受体阻滞剂(Bbl)的。然而,对于无症状的轻到中度AS患者,Bbl对患者心血管的影响尚属未知。本研究纳入了SEAS研究中的1873名无症状的轻到中度AS伴保留型左室射血分数的患者,对其全因死亡率、心源性猝死和心源性死亡进行了分析。最终共有932名(50%)患者接受了Bbl治疗,经过平均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