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探究

2024-03-09 神经科学论坛 神经科学论坛 发表于上海

肝豆状核变性,也称为Wilson病(WD)是一种潜在可治疗的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其特征是铜的病理性积累。

论坛导读:肝豆状核变性,也称为Wilson病(WD)是一种潜在可治疗的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其特征是铜的病理性积累。WD是一种由影响ATP7B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位于13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包含20个内含子和21个外显子。WD是由ATP7B突变引起的ATP7B编码跨膜铜转运ATP酶,导致肝脏、大脑和其他器官的铜稳态受损和铜超载。WD的临床病程在症状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上可以有所不同,但是进行性肝病是一个共同的特征。患者也可能出现神经障碍和精神症状。WD的主要特征是肝脏疾病、神经精神异常和K-F环。具有神经系统表现的K-F环和/或低血清铜蓝蛋白(Cp)的存在被认为足以确定WD的诊断。然而,大多数病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评估。

肝豆状核变性成为第一个可接受特定治疗的慢性遗传性肝病,这使得阻止疾病的破坏性进展并防止最终死亡成为可能。但存在临床表现形式差异大,发病年龄跨度大2~70岁,导致临床疗效与预后差异大、难以准确判断等棘手问题。

图片

根据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影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功能的突变位点目前至少发现有938个。其特征是少数热点突变和广泛的罕见突变,具有明显的种族和地区差异。试图通过寻找ATP7B基因型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尝试预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是否发病、发病类型、严重程度及预后,但到目前为止均以失败告终,目前难以没有明确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该疾病的高遗传异质性和罕见性。

图片

病证结合,双重诊断:弥补中医辨病辨证直观化、表面化缺陷,从宏观和微观多角度把握疾病;双重治疗,中西药合用:双重治疗模式可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中草药有良好的耐受性,目前的证据推荐中草药作为肝豆状核变性的联合治疗提高疗效,也可作为维持治疗阶段的替代药物,可明显减少化学排铜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有助于预防治疗中脑肝症状加重现象、有助于维持机体的金属内稳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92220, encodeId=6a0421922200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bfb815029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豆状核变性#</a> <a href='/topic/show?id=18f21120843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Wilson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2084, encryptionId=18f211208438, topicName=Wilson病), TopicDto(id=81502, encryptionId=abfb8150299, topicName=肝豆状核变性)],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r 09 11:10:53 CST 2024, time=2024-03-09,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肝豆状核变性:Leipzig评分诊断系统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病变基础为编码铜跨膜转运蛋白的基因ATP7B发生突变,导致铜在肝脏、大脑和其他组织器官中过度沉积,从而引起各种临床表现,其中最常见的是进行性肝病和神经精神障碍。

Front Neurol:揭示Wilson病认知功能对步态的影响

该研究通过探索认知障碍对WD患者步态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将为临床通过认知和运动双重任务训练方法改善步态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罕见病学术年会(CSRD 2023):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筛查临床应用的前期研究

本次大会,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唐美玲教授为我们分享《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筛查临床应用的前期研究》议题。梅斯医学整理重点分享给各位。

PHILIPS每日一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原发性肝癌1例

急、慢性肝炎或脂肪肝症状,最终可发展至肝硬化。因此,肝脏既是HLD的始发部位,又是最主要的受累器官。然而,HLD并发原发性肝癌却非常罕见,其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

Mediators Inflamm:肝豆扶木汤通过PI3K/Akt/mTOR抑制肝自噬减轻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

探讨肝豆扶木汤(GDFMD)对肝豆状核变性(WD)型肝损伤自噬的影响,为GDFMD治疗WD型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Movement Disorders: 神经丝轻链蛋白,对肝豆状核变性临床意义如何?

sNfL水平可以作为衡量神经系统受累严重程度的理想指标

肝豆状核变性:症状与体征、病因、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由Wilson在1912年首先描述,故又称为威尔逊病(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

Movement Disorders-脑萎缩,在神经性威尔逊病中进展速度快

脑萎缩率似乎是威尔逊病神经变性的一个有希望的标志。

稀世罕见:多个罕见影像学特殊征象齐聚一身

脑桥梗塞引起的双侧小脑中脚(MCP)高信号虽不常见,但已有报道,见于 Wilson 病(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和其他疾病。

王共强:肝豆状核变性螯合治疗与铜缺乏

铜是一种必需的微量金属,是催化几种重要的细胞酶所必需的。然而,由于过量的铜可能催化有毒活性氧物质的产生,因此铜的转运和细胞铜含量受到严格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