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靶向与免疫治疗进展,紧跟结直肠癌治疗新风向

2019-07-23 佚名 肿瘤资讯

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既往的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随着对癌症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及靶向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的重要选择,显着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辽宁省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的张敬东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的曲秀娟教授就结直肠癌靶向与免疫治疗进展做一专访。

直肠癌临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既往的临床治疗以化疗为主,随着对癌症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及靶向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直肠癌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的重要选择,显着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辽宁省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的张敬东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的曲秀娟教授就结直肠癌靶向与免疫治疗进展做一专访。

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新进展

近年来,由于靶向药物的应用以及MDT诊疗策略的推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显着延长。结直肠癌领域的靶向药物如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抗(贝伐珠单抗),为患者带来显着的生存获益,且已被纳入医保,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标准用药。而瑞戈非尼和呋喹替尼等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药物则终结了既往三线治疗一药难求的时代,给患者带了新希望。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SI-H)患者约占结直肠癌患者的5%左右,研究证实,这部分患者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目前,免疫治疗也已被批准为MSI-H的肠癌的标准治疗。此外,针对少见靶点的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药物,也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选择。

40%左右的结直肠癌患者存在KRAS突变,但一直未找到针对KRAS通路的有效抑制剂。2016年,两项KRAS G12C抑制剂的相关研究分别发表在Cancer Discovery和Science杂志上,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并证明了一种只特异性针对KRAS G12C突变体功能的抑制剂。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了KRAS G12C抑制剂的Ⅰ期临床试验数据,在18例可评估的结直肠癌患者中,13例疾病稳定。KRAS G12C突变占结直肠癌患者的4%左右,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靶向治疗药物。

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对症下药,联合应用

由于MSI-H在肠癌中的发生率很低,只占5%左右,如何使其余的95%左右的微卫星稳定(MSS)型患者也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是临床专家们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MSS型肠癌可分为炎性的热肿瘤、相对冷肿瘤和绝对冷肿瘤。对于相对冷肿瘤,免疫治疗效果不良的机制之一是免疫细胞被阻挡在肿瘤组织之外,不能进入肿瘤内部,也就无法发挥杀伤肿瘤的作用。因此,如何使免疫细胞突破屏障进入到肿瘤内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的一个理论假说是利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打破屏障,使免疫细胞进入到肿瘤内部,达到协同增效的作用。近年来的数据已经显示,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和肾癌中均获得了较好的结果;今年ASCO报道的REGONIVO研究,以瑞戈非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晚期癌和结直肠癌,客观缓解率达40%,在MSS型肠癌中的有效率也可达到33%。这是基于机制对症下药的联合应用策略,打破了三线以上治疗有效率低、PFS短的瓶颈,为这类预后很差的患者带来一线生机。目前的联合数据多来自Ⅰ期临床研究,尚未经Ⅲ期临床研究验证,并未纳入指南,不作为常规治疗。但对于高选择的患者且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试验性的联合治疗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抗血管生成药物通常会使肿瘤内部发生坏死,释放抗原并激活淋巴细胞,周边残留的肿瘤细胞可与淋巴细胞接触,免疫治疗可发挥杀伤作用,因此,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此外,在结直肠癌的治疗方式上也有探索,例如MSI-H患者的新辅助治疗中,免疫治疗能够使术后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明显提高,多靶点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改善肿瘤微环境,有望改善免疫治疗的效果,在肝癌、癌、头颈部肿瘤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谱并不重叠,耐受性较好。因此,免疫联合抗血管药物可提高免疫治疗疗效,而且是1+1大于2的效果。未来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无论是单克隆抗体或还是小分子TKI均可能与免疫联合,这是趋势,甚至有望成为标准治疗。

安罗替尼:头角崭露,再显生机

肠癌单纯一线化疗的有效率在55%左右,二线可能仅为4%~15%,三线有效率更低,因此我们考虑在化疗基础上加靶向药。在结直肠癌一线治疗中,可应用化疗联合抗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和抗VEGF单抗贝伐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也可以二线或跨线使用。在三线治疗中除瑞戈非尼和TAS-102外,呋喹替尼也被列入指南推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后线治疗增添了新的选择;此外,国产的安罗替尼也正在进行三线及以上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其小样本Ⅱ期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果显示,安罗替尼单药治疗晚期三线及以上晚期结直肠癌的中位PFS为5.6个月左右,中位OS时间达到9.3个月左右,该数据与既往的呋喹替尼、瑞戈非尼的数据基本相当,我们非常期待它的Ⅲ期试验结果。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用于后线,未来也可尝试将其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并向前线推进,比如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以期进一步的提高其疗效。

张敬东教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优势已现。由于大多数食管癌发现时已为中晚期,手术、放化疗的效果不容乐观,晚期食管癌的生存期仅在11个月左右;化疗效果有限且三线治疗药物匮乏,我们一直期待安罗替尼这类具有可及性药物的出现,能够为临床治疗和患者带来新选择。需注意的是,食管壁较薄,食管癌本身可引起组织的坏死,在肿块退缩时易引起出血、穿孔等情况,因此安罗替尼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食管出血、食管瘘等情况的发生。基于临床经验提醒以下几点:第一,原发灶手术后,间隔至少4周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这种情况下安全性较好;第二,尽早使用,尤其是肿瘤控制较好的情况下;第三,需要筛选合适的患者。刚刚结束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上,安罗替尼基于ALTER-1102研究的可喜结果,作为Ⅱ级推荐列入了首版食管癌指南,使医生临床用药时有指南可依,于患者而言,增添了疗效较好药物的新选择,带来了新希望。

目前一二线治疗无疑已经显着延长晚期肠癌患者的生存,三线治疗也终于有了突破,其中多靶点抗血管药物,如瑞戈非尼和呋喹替尼已在我国获批上市,同类药物安罗替尼也已完成小样本的Ⅱ期研究,且总体的PFS和OS较好,为晚期患者后线治疗带来生存获益。更让人鼓舞的是,多靶点抗血管药物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进一步突破了后线治疗有效率低的瓶颈。我们期待多靶点抗血管药物在其他联合用药和更前线治疗中的也能有突出表现。

此外,随着结直肠癌患者的后线治疗越来越多样化,治疗中的排兵布阵更凸显其重要性,优势人群的筛选,各线别用药的合理布局,以及不良反应的把控等都是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给晚期肠癌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

张敬东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二病区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第三届肝转移及内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肿瘤专业委员会结直肠癌肝转移和多学科诊疗(MDT)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MDT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曲秀娟 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 博士研究生导师 ,辽宁省特聘教授,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常委,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CSCO智慧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CACA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ACA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结直肠癌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胃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免疫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生物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主持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自然4项,在JCO等杂志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50余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53282, encodeId=a3ac14532821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98ee8679a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直肠#</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8679, encryptionId=098ee8679ad, topicName=结直肠)],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v1.0.0/img/user_icon.png, createdBy=9ace5575596, createdName=crystal0564, createdTime=Thu Jul 25 08:24:00 CST 2019, time=2019-07-25,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J Clin Oncol:局部晚期肺癌新希望——JCO发表CTONG 1103靶向-手术-靶向多中心研究成果

由于IIIA期肺癌异质性广泛并且预后相对较差,其治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IIIAN2为IIIA期肺癌的一种,包括IIIA1、IIIA2、IIIA3和IIIA4,其治疗方式差异显着。而IIIA3为潜在可切除的患者,治疗方式以新辅助治疗+手术为主。新辅助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微转移灶,降期,提高R0切除率以及判断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等。EGFR-TKI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Cancer Res:癌症药物筛选新策略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筛选潜在药物的新方法,筛选那些能通过两种途径干扰肿瘤细胞的药物。他们的研究试图建立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该方法能鉴定靶向癌细胞中一种重要蛋白质的药物,即端粒酶的药物。

Clin Cancer Res:肝癌治疗也有望靶向!

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pair, DDR)是机体应对内外源因素引起DNA损伤、维持DNA稳定性的一种重要修复机制。肿瘤细胞中存在DDR基因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突变增多和基因组的不稳定。近年来,有研究发现DDR突变可作为癌症治疗的靶点,且与化疗、免疫治疗和临床预后等相关。近日,由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文章第

ROS1重排NSCLC患者一线治疗如何选择?靶向抑或化疗?

自2007年首次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样本和细胞系中被发现后,ROS1融合作为NSCLC患者的治疗靶点之一,逐渐得到关注。从2009年的PROFILE 1001研究到2018年的 OO 1201研究,克唑替尼在ROS1重排阳性的晚期NSCLC中的作用得以肯定。近来,陆舜教授牵头的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ROS1重排阳性NSCLC中克唑替尼对比培美曲塞为主的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MSS型肠癌免疫联合靶向探索——从作用机制到临床研究

微卫星稳定(MSS)型肠癌约占晚期肠癌的95%,这类患者的免疫治疗一直是难以破解的困局。不同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基因缺失(dMMR)型肿瘤,免疫治疗对MSS型肠癌几乎无效,如何将这类肿瘤从“冷肿瘤”变为“热肿瘤”,是业界正在探索的方向。今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一项Ⅰb期研究REGONIVO,以瑞戈非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为MSS肠癌带来了33%的客观缓解率,MSS型肠癌免疫治疗

MSS型肠癌免疫联合靶向探索——前路坎坷,曙光微现

如今,肿瘤治疗已进入免疫治疗时代,但对于微卫星稳定(MSS)型肠癌,免疫治疗却几乎无效,研究者一直试图以免疫联合其他治疗来攻克这类肿瘤却屡屡碰壁。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一项来自日本的Ⅰb期研究REGONIVO以瑞戈非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MSS型肠癌,带来了33%的客观缓解率,使业界在坎坷中看到了曙光和希望。特别邀请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徐瑞华教授,对MSS型肠癌免疫联合治疗的探索进行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