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就拉,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

2024-03-10 疼痛康复研究 疼痛康复研究 发表于上海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指持续或间歇发作,而没有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指持续或间歇发作,而没有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且无肠道器质性改变的慢性病,腹痛发作与排便习惯的改变相关。该病常常反复发作,受环境、饮食、情绪等影响。

这个疾病在临床十分常见,并且多见于中青年人

按照大便的性状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IBS-C)(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4种临床类型,我国患者以腹泻型为主型多见。

IBS的诊断主要依靠罗马Ⅳ诊断标准,但是患者表现出临床报警症状后,往往也需要通过结肠镜检查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

除肠道症状外,大部分IBS患者还表现出焦虑、抑郁等非肠道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发作与饮食有关,食物过敏和食物吸收不良等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应注意:

1 规律饮食

2 对于腹胀患者,应该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如酒精、洋葱、萝卜等

3 注意是否有乳糖不耐受

4 若是以便秘症状为主的,要多摄入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

但是许多IBS患者并未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故并未寻求专业的诊疗意见 。

针灸作为一项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具有易操作、无副作用等优势,常常作为非药物疗法的一种被应用于各种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并且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有效改善IBS患者的症状。

一、针灸能够作为首选的非药物疗法

由于目前的研究及临床经验尚未发现明确的药物能够有效改善IBS症状,部分症状严重的IBS患者往往寻求过多种治疗都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这更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有研究者调查发现,大部分IBS患者非常愿意接受多种形式的治疗手段,例如药物、改变生活方式和针灸等。

治疗IBS时多选用腹部穴位,采用特定穴及俞募配穴法较为多见,最常见的取穴为太冲、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关元、大肠俞、神阙、脾俞等。

图片

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或便秘、排便频率的改变、大便性状的改变及情绪变化等。

由于IBS的病因尚不明确,且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所以治疗常常只针对临床症状的减轻。

针灸治疗对IBS作用的研究也大都是从胃肠道症状及情绪症状方面着手。

图片

二、针灸治疗IBS的机制研究

目前关于针灸如何缓解IBS症状的机制研究多是从两方面进行,包括:

  • 减轻IBS患者的内脏过敏症状

  • 调节IBS患者脑-肠轴平衡

针灸也被认为可以通过刺激内脏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系统来改变内脏敏感性和动力。

图片

1.针灸减轻内脏过敏症状

Li等在试验中证实,许多穴位的电针可以明显减轻IBS大鼠的腹痛和异常行为。

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显著升高以及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与炎症性IBS(PI-IBS)有关,从而导致内脏出现过敏症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不成形等。

而电针治疗可以逆转这些改变,具有减轻内脏过敏症状和保护胃肠道的积极作用。

针灸促进脑-肠轴平衡研究发现,电针可以降低IBS-D模型大鼠脑肠轴中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增加神经肽Y(NPY)含量,使脑肠轴恢复平衡 。

Wu等研究发现电针可以通过下调IBS大鼠模型脑肠轴中5-HT的活动来减轻内脏水肿轴,为IBS的治疗提供依据。

图片

2.针灸调节应激水平治疗IBS 

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丙二醛(MDA)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为常见的衡量氧化应激水平的指标。

李国娜等发现温针灸与电针均能通过调节 T-AOC 及 MDA 水平,减轻IBS-D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整体提高IBS-D患者的生活质量。

3.其他

①针灸调节胃肠动力

IBS被认为是一种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肠道痉挛会引起腹痛,胃肠动力亢进会导致腹泻,反之则会导致便秘。

经研究表明,针刺能够调节IBS-D患者的肠道蠕动。

②“肠-脑轴”的调节

“脑-肠轴”是连接大脑和肠道的信息交流网络,肠道神经系统(ENS)和CNS共同参与消化道神经的调节。

图片

5-羟色胺(5-HT)是胃肠道重要的神经递质和旁分泌信号分子,能够刺激黏膜下的传入神经,从而启动蠕动反射,调节肠道分泌,其受体还介导胃肠运动和分泌的反射。

作为IBS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及其受体在IBS的发生和发展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CNS和外周系统发挥协同作用。

ENS由大量胃肠壁内的神经元组成,主要控制胃肠的蠕动以及内脏敏感性的调节,并能通过多种神经递质调节胃肠活动。

图片

微生物-肠-脑轴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控ENS,从而纠正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超敏反应。

③肠道菌群的调节

研究发现IBS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肠道菌群组成中厚壁菌门的丰度更高,而拟杆菌门丰度较低,或是部分亚型患者的粪便微生态多样性减少。

此外,有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的过度繁殖可能是诱导IBS的重要因素。

经研究显示针灸疗法有可能通过调节IBS患者的肠道菌群发挥治疗作用。

图片

但是需注意,虽然针灸治疗IBS的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证实,也论证了大量的作用机制,但仍有未能解决的问题。

建立更理想的中医辨证动物模型,结合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从多角度、多学科更系统地阐明作用机制,进而使机制研究成果更好地向临床治疗转化,是有效提高针灸治疗IBS疗效的手段。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92386, encodeId=2c9c21923865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0bc81566c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肠易激综合征#</a> <a href='/topic/show?id=04ab93199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IBS#</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319, encryptionId=04ab931993, topicName=IBS), TopicDto(id=81566, encryptionId=b0bc81566c8, topicName=肠易激综合征)],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Mar 10 12:34:24 CST 2024, time=2024-03-1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APT:抗生素的使用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在使用多种抗生素的人群中,既往使用抗生素与IBS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CGH:乳糜泻和肠易激综合征之间的关联

在乳糜泻患者中,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在诊断之前和之后都会增加。临床医师应了解这些长期关联及其对患者管理的影响。

APT:粪便钙卫蛋白在区分成人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中的诊断敏感性

粪便钙卫蛋白是区分IBD患者和IBS患者的可靠检测方法。在西方国家,粪便钙卫蛋白的敏感性较好,其临界值为≤50 μg/g。

Nutirents: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饮食干预的症状特异性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

在遵循低FODMAP和传统IBS饮食时,心理、营养和微生物因素可预测症状改善。本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IBS的个体化饮食治疗。

犬尿喹啉酸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

本文就KYN代谢途径及其代谢产物KA在IBS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IBS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Biol. Psychiatry:肠易激综合症与大脑健康相关性的神经影像学、行为、生化和遗传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与大脑健康问题(包括焦虑和抑郁)以及认知能力低下有关。在与情绪调节和高阶认知相关的关键区域,发现与更严重的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脑容量显著降低。肠易激综合征与大脑健康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关系。

CGH:从青春期到成年期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肠-脑双向相互作用

一般人群中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青少年和年轻成人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受损。双向脑肠交互作用与腹痛相关的肠脑互动障碍的症状产生相关,与儿童期至成年期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受损和心理困扰相关。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报告结局与生命质量测定特异性量表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习惯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