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 Adv】赵维莅教授团队探索DLBCL中IPI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精准治疗的价值

2024-01-07 聊聊血液 聊聊血液 发表于陕西省

研究旨在探索 IPI 的生物学特征,用多组学信息来优化 DLBCL 中基于 IPI 的治疗策略。

DLBCL中IPI的生物学

国际预后指数(IPI)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常用的预后工具,但IPI预后能力的起源及其潜在的生物学签名(biological signature)尚未明确阐述。通过使用基因共突变(co-occurring gene alterations)模式建立的遗传亚型,近年来在揭示 DLBCL 的遗传学异质性方面获得显著进展。LymphGen和Cluster (C0-C5) 算法将可比较的分子学特征分层为不同基因亚型,包括 MCD/C5 cluster、BN2/C1 cluster和 EZB/C3 cluster,而 ST2/C4 cluster、N1和 TP53 相关/C2 cluster等亚型略有不同。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团队利用35个基因突变和3个基因(BCL2、BCL6和MYC)重排的信息,开发了 LymphPlex 算法以识别7种基因亚型,即MCD样、BN2样、N1样、EZB样MYC+、EZB样MYC-、ST2样及 TP53 突变患者的独特亚组TP53Mut,在靶向药物的选择中显示出临床实用性。除基因亚型外,4种淋巴瘤微环境 (LME) 也与 DLBCL 的临床行为和生物学畸变相关,具体包括生发中心样 (germinal center-like,GC)、间充质细胞型(mesenchymal,MS)、炎性型(inflammatory,IN) 和耗竭型(depleted,DP)。

赵维莅教授团队近期开展一项研究,在包含2592例新诊断DLBCL 患者的大型队列中检测了 IPI 的临床意义,并进行了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以阐明与 IPI 风险因素相关的致癌突变、基因亚型、肿瘤微环境改变和 LME 类别,旨在探索 IPI 的生物学特征,用多组学信息来优化 DLBCL 中基于 IPI 的治疗策略。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Blood Advances》,通讯作者为赵维莅教授和许彭鹏教授。

图片

本文要点

1、IPI 风险因素与 DLBCL 中不同的遗传和肿瘤微环境特征相关。

2、将 IPI 与多组学信息相结合,可为 DLBCL 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依据。

研究方法

研究的患者选择过程如图1所示。

图片

研究筛选了1997年12月至2020年12月的2592例新诊断DLBCL患者,其中621例来自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NHL-001,末次随访至2022年10月30日。由2名有经验的病理学家根据WHO分类为每例患者确诊组织学诊断。对1932例接受以 R-CHOP 为基础免疫化疗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排除中枢神经系统 (CNS) 淋巴瘤患者 (n=42),或非R-CHOP 为基础免疫化疗患者 (n=618)。进行DNA 测序和 RNA 测序以检测致癌突变 (n=1233)、基因亚型 (n=963,根据LymphPlex算法分为EZB 样[包括 EZB 样MYC-和 EZB 样MYC+]、ST2样、BN2样、TP53Mut、N1样、MCD-样或非特指型[NOS]) 和 LME 类别 (n=487,分为GC、MS、IN和DP)。

研究结果

根据不同IPI风险组,DLBCL患者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在2592例新诊断 DLBCL 患者中,根据IPI可将患者分为4组:低危组 (IPI 0-1)1229 例 (47.4%),低中危组 (IPI 2) 521 例 (20.1%),高中危组 (IPI 3) 493 例 (19.0%),高危组 (IPI 4-5) 349 例 (13.5%) 患者。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见表1。与低危组和低中危组患者相比,IPI高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中五个风险因素(ECOG PS≥2、Ann Arbor分期III-IV期、>60岁、结外受累部位≥2、LDH异常)以及non-GCB 亚型和 BCL-2/MYC 双表达的患者比例均较高(P均<0.0001)。

图片

如图2所示,1932例接受R-CHOP为基础免疫化疗的患者通过 IPI 分为4组。中位随访59.6个月,低危和低中危患者具有相对有利的结局,低危组的5年 PFS 和 OS 率(80.8%和89.7%)显著高于低中危组(57.8%和71.7%)、高中危组(43.4%和55.3%)和高危组(31.3%和41.6%)(P均<0.0001)。

图片

Cox 比例风险模型证实了所有5个 IPI 风险因素,包括年龄、Ann Arbor分期、结外受累、血清LDH、ECOG体能状态(P均<0.05)(表2)。

图片

不同IPI风险组与致癌突变的相关性

在1233例患者中分析了参与 DLBCL 肿瘤发生的55个基因的致癌突变(图3A)。IPI 4-5 患者中PIM1、MYD88、CD79B、CREBBP、TBL1XR1、FAS、MYC和 CD79A 突变频率显著较高,IPI 3-5 患者中CARD11、PRDM1、FBXW7突变频率显著增高。而SGK1突变与 IPI 0-1 相关(图3B)。此外在 IPI 4-5 患者中,MYD88L265P突变单独或合并CD79B 突变也更常见。

图片

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致癌突变与各 IPI 风险因素的相关性。BTG1、CD79B、DTX1、FAS、MYD88、TBL1XR1和 TET2 突变与年龄>60岁相关(图3C)。MYD88L265P突变单独或合并CD79B 突变也具有相似的相关性。同时,CARD11、CD58、CREBBP、FBXW7、MYC、PRDM1突变随Ann ArborⅢ-Ⅳ期而增加,而 SGK1 呈相反趋势(图3D)。CD79A、CD79B、FBXW7和 MYC 突变,以及MYD88L265P突变单独或合并 CD79B 突变,与结外多部位受累相关(图3E)。BTG1、CD79B、MYC、MYD88、NOTCH2、PRDM1、TP53突变和 MYD88L265P合并 CD79B 突变与 LDH 升高相关(图3E)。CD79B、HIST1H1C和 TMSB4X 203 突变与 ECOG 体能状态≥2相关(图3G)。

不同IPI风险组与基因亚型的相关性

基因亚型和IPI的生存和回归分析

963例患者有 DNA 测序数据,根据LymphPlex将518例患者分为各基因亚型,其余患者为 NOS 亚型。作者分析了按不同 IPI 风险组分层的基因亚型患者的生存结局。基因亚型患者(n=963)的结局与总体研究人群 (n=1932) 相当。与 EZB 样MYC-、ST2样、BN2样和 NOS 亚型相比,EZB样MYC+、TP53Mut、N1样和 MCD 样亚型患者的预后较差。

基因亚型与 IPI 的关系如图 4A 所示。MCD 样亚型与 IPI 风险评分呈正相关 (P=0.002,Spearman R=0.122) ,而 ST2 样亚型呈相反趋势 (P=0.027,Spearman R=-0.113)。以 IPI 低危组和 NOS 亚型为参照,构建 IPI 与基因亚型的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EZB样MYC+和 TP53Mut亚型的预后较差,与IPI无关(图 4B 和4C)。作者还在 cox 模型中检测了 IPI 内的所有基因亚型和5个风险因素,显示EZB样MYC+和 TP53Mut亚型可在 IPI 风险因素之外增加了新的预后信息。

图片

对其余基因亚型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证明,除 ST2 样亚型外,其余基因亚型也可根据 IPI 进一步分为4组且生存率不同,IPI 评分≥2的患者预后较差。

分子增强(Molecularly-enhanced)IPI

鉴于EZB 样MYC+和 TP53Mut亚型具有显著的预后作用,将其纳入 IPI 至关重要。其中EZB 样MYC+ (n=7,0.7%) 因样本有限而在后续分析被排除,而 IPI 风险评分和 TP53Mut在多变量 Cox 比例风险 (PH) 回归模型中视为预后因素。基于Cox PH 模型中发现的 z-Wald 值,根据其相对重要性获得预后评分,对每个变量进行加权。将任何因素的 z 评分除以观察到的最小 z 评分(TP53Mut视为参照)而获得比值。最后,通过修约比值获得权重,评分为权重总和。

图片

因此获得了一种称为分子增强 IPI 的新模型,评分范围为0-5,其与 PFS 和 OS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患者分为4个主要风险组:低危(0-1分,56.1%的患者)、低中危(3分,26.2%的患者)、高中危(4分,16.0%的患者)和高危(5分,1.8%的患者)。低危组(84.2%和92.0%)的5年 PFS 和 OS 率显著高于低中危组(48.5%和66.2%)、高中危组(33.3%和50.6%)和高危组(7.4%和24.8%)(P均<0.0001)(图4D)。此外,与 IPI 相比,分子增强 IPI 还可区分 PFS 和 OS 更差的患者,并显示中低危组和中高危组之间的生存差异更明显(PFS和 OS 的P 值,分子增强 IPI为0.001,而IPI分别为0.186和0.193)(图 4D 和4E)。尽管 C 指数的差异很小,但分子增强 IPI 的数据拟合仍优于IPI(PFS的 AIC 值:3898.918 vs 3914.485,OS的 AIC 值:2462.153 vs 2472.199)。

为进一步评估分子增强 IPI 模型,作者收集了总计795例病例进行外部验证,其中包括BC癌症(BCC)基金会296例新诊断DLBCL 患者(接受 R-CHOP 治疗且有可用的 IPI 数据)和英国基于人群的血液恶性肿瘤研究网络 (HMRN) 中499例 DLBCL 患者(接受 R-CHOP 治疗且有可用的 IPI 数据)。将分子增强 IPI 应用于验证队列,患者生存也分为4个风险组。与 IPI 相比,分子增强 IPI 可区分 PFS 和 OS 更不佳的患者,且中低危组和中高危组之间的 PFS 差异更明显(分子增强 IPI 的 P 值<0.0001,IPI的 P 值为0.156)。尽管 C 指数的差异很小,但分子增强 IPI 的数据拟合仍优于IPI(PFS的 AIC 值:4955.806 vs 4962.667,OS的 AIC 值:4942.604 vs 4443.204)

IPI内5个风险因素的基因亚型分布

同时分析5个 IPI 风险因素的基因亚型分布。MCD样亚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 N1 样亚型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降低 (P=0.011)。多个淋巴结外受累倾向于聚集于 MCD 样亚型,而 ST2 样和 BN2 样亚型常与较少的淋巴结外受累相关 (P=0.013)。TP53Mut和 MCD样亚型的LDH 升高,而 ST2样亚型的趋势相反(P=0.001,图4F)。

不同IPI风险组与肿瘤微环境改变的相关性

487例有 RNA 测序数据,分为4个 LME 类别:GC-LME组69例患者,MS-LME组166例患者,IN-LME组122例患者,DP-LME组130例患者。作者分析了 LME 类别 (n=487) 内不同 IPI 风险组的生存时间,其 OS 率与总体研究人群 (n=1932) 相当。其中GC-LME 和 MS-LME 患者的 PFS 和 OS 良好,而 IN-LME 和 DP-LME 的预后较差(图 5A 和5B)。GC-LME 与 IPI 风险评分呈负相关(P=0.006,Spearman R=-0.128,图5C)。此外,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 MS-LME 是PFS和OS的独立保护因素(图5D,5E)。对GC-LME、IN-LME和 DP-LME 内不同 IPI 风险组进行生存分析 (n=321);结果显示,IPI 评分≥2的患者预后较差。此外,IPI风险因素在各种 LME 类别中的分布显示,在IN-LME 中更常观察到 LDH 升高,而 GC-LME 中LDH 更多为正常(P=0.003,图5F)。

图片

总结

该研究分析了含2592例新诊断 DLBCL 患者的大型队列临床数据,其中1233例进行了致癌突变的 DNA 测序,487例进行了淋巴瘤微环境 (LME) 改变的 RNA 测序。根据 IPI 评分将患者分为4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6%、55.3%、71.7%和89.7%。MCD 样亚型与年龄>60岁、多发结外受累、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 升高、IPI评分2-5分有关,而 ST2 样亚型则呈相反趋势。EZB 样MYC+和 TP53Mut亚型患者表现出独立于 IPI 的不良临床结局,将 TP53Mut整合到 IPI 中可以更好地区分生存不佳的患者。EZB 样MYC-、BN2样、N1样和 MCD 样亚型在 IPI 评分≥2的患者中预后较差,表明需要加强治疗。关于 LME 类别,生发中心样 LME 在 LDH 正常和 IPI 0-1 的患者中更普遍。间充质细胞型LME 是独立保护因素,而生发中心样、炎性型和耗竭型 LME 类别与 IPI 评分2-5患者的较差预后相关。

该研究探索了 IPI 的生物学特征以及IPI与不同遗传学和微环境的关系,通过多组学信息联合IPI,为优化 DLBCL 中基于 IPI 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Wang Y,Shi Q, Shi Z,et al.Biological signatures of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Blood Adv . 2024 Jan 3:bloodadvances.2023011425. doi: 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142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79680, encodeId=a8fb21e9680e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5795004ec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a> <a href='/topic/show?id=ebfce6381b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精准治疗#</a> <a href='/topic/show?id=05fa693186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物学特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0047, encryptionId=c5795004ece, topicName=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TopicDto(id=69318, encryptionId=05fa6931862, topicName=生物学特征), TopicDto(id=76381, encryptionId=ebfce6381b8, topicName=精准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an 06 21:42:21 CST 2024, time=2024-01-06,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79769, encodeId=afb721e97690b, content=签到学习,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img.medsci.cn/20211111/81c0b64745c644319545ec26d7ef0b34/9ddb2864d5df4dd9bf4305e380bffc96.jpg, createdBy=c7835705079, createdName=屋顶瞄爱赏月, createdTime=Sun Jan 07 09:44:59 CST 2024, time=2024-01-07, status=1, ipAttribution=贵州省)]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79680, encodeId=a8fb21e9680e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5795004ec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a> <a href='/topic/show?id=ebfce6381b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精准治疗#</a> <a href='/topic/show?id=05fa693186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物学特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0047, encryptionId=c5795004ece, topicName=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TopicDto(id=69318, encryptionId=05fa6931862, topicName=生物学特征), TopicDto(id=76381, encryptionId=ebfce6381b8, topicName=精准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an 06 21:42:21 CST 2024, time=2024-01-06,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79769, encodeId=afb721e97690b, content=签到学习,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img.medsci.cn/20211111/81c0b64745c644319545ec26d7ef0b34/9ddb2864d5df4dd9bf4305e380bffc96.jpg, createdBy=c7835705079, createdName=屋顶瞄爱赏月, createdTime=Sun Jan 07 09:44:59 CST 2024, time=2024-01-07, status=1, ipAttribution=贵州省)]
    2024-01-07 屋顶瞄爱赏月 来自贵州省

    签到学习

    0

相关资讯

BCJ:在丹麦5000例DLBCL患者中验证13个预后模型

丹麦学者开展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旨在通过在真实世界 DLBCL 人群中进行验证来确定最准确的预后模型。

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老年体弱DLBCL:FIL_ReRi期II期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索利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R2)的组合在≥70岁未经治疗的体弱DLBCL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Eur J Cancer:243例继发性CNS淋巴瘤的真实世界治疗模式和结局: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作者对SCNSL患者的真实世界治疗情况、危险因素和结局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尤其关注DLBCL患者,并报告了HDT-ASCT可改善对中枢神经系统导向治疗有效的患者的生存率。

【Leukemia】诊断后两年内复发的DLBCL患者的遗传学和转录组学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耐药和疾病进展的机制,并开发用于识别发生早期R/R风险患者的分子学工具,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团队联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乌普萨拉大学和华大基因共同开展一项研究。

【Chin Med J】临床或生物学高危的年轻DLBCL患者一线风险调适治疗预后良好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学者在2012年启动了一项计划的观察性研究,采用风险调适治疗模式,通过整合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和生物学高危特征,旨在优化年轻 DLBCL 患者的结局。

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替沙来塞和阿基仑赛CAR T细胞的现实比较

本研究旨在基于单个患者数据(IPD)匹配策略,评估比较tisa-cel和axi-ce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