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H:幽门螺杆菌阳性与阴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比较

2024-04-18 将军的九分裤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这项研究表明了在急性发作的严重ITP患者中,输注血小板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可能比阴性患者更有效。

免疫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由于早期血小板破坏和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产生受损。有相关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ITP发病有关,但具体的发病机目前仍不清楚,因此,这项来自日本的研究旨在探讨新诊断严重幽门螺杆菌阳性与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的差异。

这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电子病历回顾j进行,研究人员选取2010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其中一个中心新诊断为ITP并接受浓缩血小板输注的患者。通过排除,最终评估了42例患者,其中有20人(48%)评估了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的校正计数增量(CCI—1)值。

接受评估的4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3.5岁,其中9例(21%)同时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所有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凝血异常、输血前血小板计数、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或同时IVIg的百分比和CCI-1评估队列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图1 (A)幽门螺杆菌阴性和阳性ITP患者血小板输血后24小时校正计数增量值(CCI-24)。(B, C)分别为(B)幽门螺杆菌阴性和(C)幽门螺杆菌阳性ITP患者输注血小板前、输注血小板后1和24小时的血小板计数,其CCI-1值可查。(D, E) (D)已知CCI-1值的幽门螺杆菌阴性和阳性ITP患者的CCI-1和(E) CCI-24值。

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的中位CCI分别为6463和754 (p < 0.001)。在评估CCI-1的患者队列中,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CCI-1分别为23 351和11 578。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中位CCI-1值较阴性患者略有升高,但CCI-1值无显著差异(p = 0.13)。同样,在这个队列中,研究人员证实了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CCI-24值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

在单变量分析中,同时注射IVIg和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与CCI-24显著相关。CCI-24与年龄70岁及以上、输血前血小板计数5 × 109/L及以上、IPF 0.6 × 109/L及以上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CCI-24独立相关。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了在急性发作的严重ITP患者中,输注血小板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可能比阴性患者更有效。目前有必要进一步去设计出良好的前瞻性研究,以调查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对病理生理学的影响,包括在急性发作的严重ITP中输血血小板的有效性。

原始出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99176, encodeId=7b9521991e66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c8349102b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幽门螺杆菌#</a> <a href='/topic/show?id=780c890604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小板输注#</a> <a href='/topic/show?id=1bc529161b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血小板减少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161, encryptionId=1bc529161bf, topicName=免疫血小板减少症), TopicDto(id=49102, encryptionId=2c8349102b0, topicName=幽门螺杆菌), TopicDto(id=89060, encryptionId=780c890604f, topicName=血小板输注)],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Apr 18 17:47:16 CST 2024, time=2024-04-1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Gastroenterology: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内窥镜切除异型增生后的胃癌的保护作用

幽门螺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呈弧形、S形或螺旋形,有鞭毛,运动活泼,无芽胞。 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对干燥和热均很敏感。

Cell: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沈祖尧发现除了幽门螺杆菌外,感染咽峡炎链球菌也可导致胃炎/胃癌

咽峡炎链球菌表面蛋白TMPC直接与胃上皮细胞受体膜联蛋白A2 (ANXA2)相互作用,使其在胃粘膜定植,进而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因此,该研究定义了一种非幽门螺杆菌病原体,

【协和医学杂志】幽门螺杆菌临床耐药性及其变化趋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年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近10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分离出的Hp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现状及趋势,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

JGH:持续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空腹血糖水平升高

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可高达40-60%,其中的大部分感染者在感染后并没有任何症状,少部分感染者可有消化不良的症状。

幽门螺杆菌(Hp)检测和治疗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意见

近几年国内外幽门螺杆菌(Hp)检测和治疗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意见分享,点击即可查看!

医科院肿瘤医院:70%的胃癌都和这些原因有关!幽门螺杆菌、糖尿病、腌菜、饮酒……

一项评估2000~2050年中国胃癌重要的可改变危险因素PAF变化轨迹的研究,表明中国超过一半的胃癌可归因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未来仍需控制和预防相关危险因素,降低癌症负担。

中国胃癌发病率全球第一!柳叶刀子刊:这种一人感染波及全家的细菌,仍是主要因素

该研究显示,中国胃癌发病率占全世界44%,全球第一。胃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腌制蔬菜和饮酒因素导致的胃癌负担呈下降趋势,但不健康的BMI、糖尿病导致的胃癌负担呈上升趋势。

约7亿中国人感染!《柳叶刀》子刊:新药根除幽门螺杆菌超90%!

该研究表明创新口服药物rifasutenizol(TNP-2198)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策略在健康受试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普遍耐受性良好。

全球近50%胃癌新病例来自中国!低盐饮食、多吃蔬果,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防癌

胃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早期症状隐匿,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预后较差。早期发现胃癌,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10个中国人,就有6个感染,这种细菌,不仅致癌,还伤害大脑

该研究显示,致癌的幽门螺杆菌,还会伤害大脑,与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相比,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11%,感染7.3-10.8年风险最高,AD风险增加24%。

拓展阅读

《柳叶刀》子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超90%,铋剂四联药物能少吃几天吗?

在甲硝唑耐药率不高的地区,一线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选择10天疗程,根除率不劣于14天疗,特定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全球近50%胃癌新病例来自中国!低盐饮食、多吃蔬果,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防癌

胃癌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早期症状隐匿,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预后较差。早期发现胃癌,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约7亿中国人感染!《柳叶刀》子刊:新药根除幽门螺杆菌超90%!

该研究表明创新口服药物rifasutenizol(TNP-2198)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策略在健康受试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普遍耐受性良好。

Cell: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沈祖尧发现除了幽门螺杆菌外,感染咽峡炎链球菌也可导致胃炎/胃癌

咽峡炎链球菌表面蛋白TMPC直接与胃上皮细胞受体膜联蛋白A2 (ANXA2)相互作用,使其在胃粘膜定植,进而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因此,该研究定义了一种非幽门螺杆菌病原体,

医科院肿瘤医院:70%的胃癌都和这些原因有关!幽门螺杆菌、糖尿病、腌菜、饮酒……

一项评估2000~2050年中国胃癌重要的可改变危险因素PAF变化轨迹的研究,表明中国超过一半的胃癌可归因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未来仍需控制和预防相关危险因素,降低癌症负担。

中国胃癌发病率全球第一!柳叶刀子刊:这种一人感染波及全家的细菌,仍是主要因素

该研究显示,中国胃癌发病率占全世界44%,全球第一。胃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腌制蔬菜和饮酒因素导致的胃癌负担呈下降趋势,但不健康的BMI、糖尿病导致的胃癌负担呈上升趋势。